在建構「新生死學」告一段落之際靈感突至,想到何不順勢建構「老病學」,讓生老病死的討論無所偏廢。生死乃一體之兩面、一線之兩端,生與死之間的老或病雖不必然會發生,但它們終究還是大多數人的生命體驗。「老病學」在我心目中屬於華人應用哲學的一環,其內容可隨俗翻譯成“old and sick”,這正是一本通過「生命敘事」探討美國衛生保健體制專書的標題。本網誌採用我所提出的「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加以舖陳,希望盡可能面面俱顧,藉以推廣「大智教化」。
生物面向:身 體
如今臺灣人的平均餘命大約在八十上下,此後再關注死亡與臨終尚不嫌遲,之前更應該正視與重視的乃是衰老與生病之種種。著眼起點可自半百始,跨度長達三十載,亦即中老年或中高齡。相對於青壯年,中老年逐漸會感到日常活動的力不從心,這其實意味著身體功能的衰退。孔子對此有所體認,「五十而知天命」絕非虛言;這又必須放在他所說的「盡人事,聽天命」智慧話語中,始能真正呈現其意義。一個人進入天命之年,就需要深切瞭解自身限度,不再做些癡心妄想的事了。俗話說「歲月不饒人」,即指身體狀況今非昔比,凡事莫逞強,多注重養生,順乎自然才是。「老病」的座落都在身體,從身體觀談起方不致掛空。
西方哲學的核心之一形上學有兩大基本課題即本體論和心物論,後者探討身體與心靈究竟為一元抑或二元。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主張心物二元論,認為身體是被天主所控制上了發條的精密機器。此一機械觀點影響後世甚鉅,現代醫學便據此立論。相形之下,華人自古就擁抱一套跟機械論完全不同調的有機觀點,將人體視為小宇宙,而同外界的大宇宙彼此呼應,古代氣論及傳統醫術皆反映此點。時至今日,老病學的建構將秉持「文理並重、東西兼治;物我齊觀、天人合一」的大智教化宗旨,採華人應用哲學的「常識實在論」立場安頓身體,使其成為整個論述的基座,以承擔後續的架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