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面向:醫 療
現代醫學之進步固然有助於人類延年益壽,但也可能帶來令人難以想像的處境與困擾,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苟延殘喘便是一例。人們所嚮往的「無疾而終、壽終正寢」可遇不可求,大多數結果都是在老病纏身、回天乏術的情況下過世於醫院,死亡證明無論如何也都得載入相對應的病名。外科醫師努蘭在其暢銷作《死亡的臉》內寫道:「在我行醫的三十五年生涯中,從來不敢在死亡證明上寫上『死因:年老』,因為我知道,……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死於年老都是不合法的。」這顯示出當今文明社會一大弔詭,那便是所有的人都被過度「醫療化」;即使沒病也會想成有病,久之甚至可能變成「慮病症」。
以「白色巨塔」為象徵的醫療化趨勢,其實是反映窄化的「生物醫學」疾病觀,但英國醫學史學家傑克森在《醫學,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中發現:「醫學史顯示出歷史、社會、文化和政治力量都會影響到疾病的模式,改變世人對於健康的認知及醫療觀。……西方生物醫學以人工方法來製造或延長生命的能力日新月異,這也不斷為現代社會帶來兩難的局面,讓世人反覆地陷入道德困境。」因此老病學在面對醫療現象時,必須盡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它背後的景深。這也是我所提倡「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的理由,用以在建構一門新學科時,能夠面面俱顧、無所偏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