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面向:老 化
美國哲學家布拉達坦在《生死之間》一書中表示:「身體不僅在我們認識自我的時候發揮了根本作用,而且在認識周圍世界時也是如此。身體存在於心智活動現場,並為心智活動提供了框架結構。……哲學思辨不可能在沒有身體的情況下進行。因此,……任何哲學都是『身體哲學』。」諾貝爾獎得主、神經科學家埃德爾曼於《第二自然》中進一步闡述:「如果我們將大腦視為你的器官,你就是你的身體。……你的身體是被嵌入,並且處於特定環境之中,影響環境而又被環境所影響。這種交互界定了你的小生境。」此等皆非唯物論而係實在論觀點,指向你我實實在在的生老病死載體,此一身體且無時無刻不在老化。
「老」有「老年」和「老化」不同的科學界定。統計學上的「老年」指法定老人比例,臺灣將於2025年達到百分之二十而進入「超高齡社會」;至於「老化」則指死亡率最低的年齡層,一般多落在十至十四歲之間。當然這種老化定義看似不合常理,但另一種常識之見卻頗為得體,那就是把「老化」類比為「氧化」;氧化作用於鐵即生鏽,作用於人則變老,大致不差。總之,歸納齊克果對人之存在的描繪:「『個體』在『時間』之流中不斷『變化』而趨於『死亡』」,對照於海德格所指人乃「向死而生」,老化無疑體現出「向死而老」,生病與否都一樣。其實人是有可能無疾而老死,但這點並不被醫界所認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