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面向:認 知
人生大抵不脫生老病死之過程,老病學遂足以成為生死學的引申與深化,且對焦於身受老病之苦的中老年人而發。衰老與病痛固然有生理上的切身體驗,但它們也同時在個人心理上產生一定作用;有時心理因素更加強烈,慮病症便由此而生。慮病症是神經質性格的通病,但我雖具神經質卻不慮病,倒是對老齡感覺失落,乃通過大量自我學習嘗試化解,以建構老病學借題發揮即歸此一嘗試。我的自學涉及知情意行諸方面,可視為面對老病於心理建設和精神武裝上的次第對治,足以推己及人、自度度人。而在認知活動方面,廣泛涉獵心理學尤其是應用心理學相關知識,不啻為一道方便法門。
心理學跟人文的哲學劃清界線,轉而投向自然及社會科學懷抱,只不過是一百四十一年前的事情;妙的是四、五十年前應用心理學應運而生,卻不時看見回歸哲學的趨勢。仔細觀之理由無他,是否要重返關注「人心」的路線而已。西方心理學自古便屬哲學分支,兩千多年來的研究主題卻出現「靈魂、精神、心靈、意識、行為、認知」一系轉變;後二者已進入科學領域,卻予人失去「心」之感。科學為追求客觀性,主張能夠觀察或測量始得構成嚴謹知識。然而像你我面對個人生老病死的反思,卻是主觀的自我覺察,屬於相當真實的情意感受。人們知道自己變老會死的事實,卻也足以用坦然豁達的心境去接納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