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老病學 06




心理面向:情 

    老與病的課題放在認知框架中就成為老年學及醫學知識,理當學習並正視之;但是勿忘它們同樣呈現為情意性的生命學問,從而自度度人了生脫死。以華人應用哲學為基礎的老病學,既然是生死學的引申與深化,則同樣可以將生死學的核心價值和競爭力納為己用,那便是「生命」與「關懷」。生死學由西方科學的死亡學跟中國人文的生命學融匯貫通而成,後者特色乃是「心性體認本位」,以道家和禪宗思想為代表。道家莊子更被高度推崇為「中國生死學的開創者」,反映出他的思想得以助人了生脫死。就中老年人的處境而言,了生脫死多少是希望能夠從老病纏身的困局中解套,這時候就需要在情感上放下捨得。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後五十歲的選擇》中寫道:「企業人士通常都在六十五歲退休的同時,開始顯得蒼老。但是,如果能在五十歲時『開悟成佛』然後邁向第二個人生,則到七十五歲,甚至八十歲都仍然生意盎然。」他對一般上班族的建議,是年過半百時懂得「重新開機」;不再醉心於事業,而把關注焦點轉向自己身上。這種心境轉換常繫於一念之間,就像佛家所言「此念是煩惱,轉念即菩提」。從中年步入老年固然可能伴隨衰退與病痛,但是此般生理折舊不必然要大幅牽扯心理情感,知足常樂不失可行途徑,只要能夠「重開機」。這就像白居易在中年時所領悟的「中隱」之道,放下捨得而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