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6日 星期四

老病學 08




心理面向:行 

    個人意志不能為所欲為,而要「為所應為」,這是孫中山的睿見。他還強調「主義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和一種力量」,為行動能否有為有守提供力量的根源,此即對主義的信仰。老病學處理絕大多數人切身攸關的中老年處境,要求在人生後期不宜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而應擁抱處世定見或「主義」。大智教化秉持「西用中體」的華人應用哲學,提倡「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對此我已撰成一書《新生命教育》闡述之。簡單地說,「後科學」是採取西方「後現代主義」觀點批判地善用科技知識及成果,由此銜接上「儒道融通」下的中土「人文自然主義」以安頓身心,於日常生活「執中道而行,無過與不及」。

    將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放在老病學的脈絡中來實踐與行動,首先要做好自我貞定的心理建設,包括對中老年三十寒暑的策略規劃、目標設定與方案執行。半百之後雖然逐漸入老,但是可以通過養生而減少患病;不過同樣重要的事情乃是放下兼濟之心,追尋獨善之樂。在華人社會中,這就是從儒家轉向道家之「生命情調的抉擇」;年輕時不宜,半百後必要。行文至此再重申一回,老病學的關注始於「知天命」,之前打拼算是「有為」,其後中隱走向「無為」。人生自此以後當以無為無不為、為而不有的心境,將第二齡的「生涯發展」逐漸向第三齡的「生趣閒賞」過渡。退休的重點不在退而在休,休閒以自求多福、自得其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