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華人家庭教育學 13



家庭教育學:心理面向

    家庭教育是個體一生所經歷的三大教育型態之首,之於人格養成及有效社會化具有決定性作用。但是一般民眾對於家庭教育的認識,有可能只具備常識之見或刻板印象,有必要以相關學理與法令稍作釐清。依常識看,家庭教育其實只是子職教育,亦即父母對於學前子女的教養與啟蒙,這是就對象而論。然而一旦放在家庭這個生活場域中看,它乃是人們終其一生安身之所在,相對應的教育任務也就擴大許多,像親職教育便屬成人教育。有學者認為家庭教育應歸於社會教育的一環,而西方所指的社會教育卻是社會科教學,至於我們所想像的型態則列為成人教育。此外在美國更有「家庭生活教育」,以安頓社會變遷下的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生活教育」英文原辭中的「生活」也可直譯為「生命」,如此一來亦得以指家庭中的生命教育。但無論如何,家庭教育在臺灣早已於法有據且規定明確,大可作為建構華人家庭教育學的根本基礎。我提倡建構本土化家庭教育學,其根源仍來自西方;它乃是一般教育學的分化延伸,同樣擁有歷史、哲學、心理、社會諸分支。在心理面向上,家庭教育學至少要善用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知識,以改善家庭中的子女學習、身心發展和人際互動。心理學原本屬於哲學,自立門戶僅有一百四十年,卻益發向科學靠攏且努力擺脫哲學影響,這點在西方無可厚非,於華人則大可不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