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學:社會面向
生命教育列為國家教育政策後,已發展成高中必修課程,與生涯及家政教育並列;其宏旨不脫哲學與心理學視野,卻未多言社會,因另有社會科教學。但這是指官方觀點而言,一旦放在學校之外,大可採行民間立場,「各自表述、各取所需」;像我就曾經設計一套「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用以開拓生命教育的方向。其中社會面向便提出「家庭觀、社區觀、國家觀、世界觀」四者來次第考察。這其實是傳統儒家「八目」教化的現代版,主要針對「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三目而論;因為發覺現代人已難以直接治國平天下,乃加上「參與社會、服務社區」一環以示永續發展。
國內有學者從社會學取向建構家庭社會學,提出社會化、角色理論、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社會階層化、社會變遷、家庭結構、父母管教、家長參與學習、父母教與期望等課題;其中社會化與社會角色的議題,經常被人們拿出來討論。人是社會動物,孩子三歲看一生、六歲定八成,如果不在學齡之前順利將之導入社會,並貞定其各方角色,日後的成長發展難免會出問題。不過家長對幼兒的家教到底要深入到那一層,其中爭議仍大。例如前此公投希望將性別平等教育中的同志教育儘早落實到家庭中,就被社會大眾所否決。畢竟性別角色的貞定還是要循序漸進,何況同志的性別取向仍屬少數,入學後再教並不嫌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