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學:靈性面向
生命教育的永續發展受惠於教育哲學的多元思考與探索,最新的官方生命教育宏旨添增上「哲學思考、人學探索」兩項並非偶然,而是確實有其需要。早在本世紀初我便提出「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以靈性面向彰顯人學的最高境界。人學在西方係與神學相對,在中華文化的脈絡中則體現出「人文化成」的文化傳承精神;至於西方的靈性境界多指宗教信仰,於中土大可反映出非宗教的人生信念價值。本網誌提倡建構華人本位的家庭教育學,認為華人家庭的核心價值不在於西式宗教信仰,而歸本土人生信念。此一信念長久以來皆奉行儒家思想與教誨,到如今可以朝「儒道融通」的方向轉進,將道家精神列入。
靈性即是精神性,一般多認為中華文化的靈性精髓包括儒道佛三家,但是佛家的根源在印度,經過本土轉化後得以與道家相呼應;尤其是形成於中土的禪宗思想,宗教學者傅偉勳對於道家與禪宗結合的「心性體認本位」生命學問推崇備至。生命教育所傳授的正是生命學問,這並非認定真偽的知識學習,而屬價值判斷的情意體驗,其最高境界便是靈性開顯。家庭教育的成敗繫於父母有效教養子女,這又需要親職教育真正到位,否則容易上樑不正下樑歪。親職教育屬於成人及社會教育,必然涉及受教者的社會與文化背景;像華人父母如何在孝道氛圍中教養子女,就完全不是西方模式足以涵蓋,建構本土家庭教育學此其時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