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華人家庭教育學 19



華人家庭教育學:新親子關係

    歷史上的道家可視為儒家的諍友,尤其在生命情調的抉擇上;讀書人面臨治世或亂世,選擇仕隱出處之道,往往就是在儒道之間擺盪,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三大文人的遭遇即為明證。到了二十一世紀,儒道融通的「新親子關係」已然成型,父母面對子女成長發展的需求,不能再以不變應萬變,必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斷修正彼此的關係,使之始終保持在良性互動的情況下。新親子關係的考察需通過「新關係主義」的視角契入,而新關係主義確立又來自「關係主義」的轉化與升級。上世紀四零年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對中國社會進行田野調查,發現華人的交往模式出現「差序格局」,依親疏等級關係予以分別對待。

    這其實並非新鮮事,因為西方社會看重個人自主,重大價值判斷往往訴諸信仰而非長輩,天父比父親更重要;相形之下,中土的人際互動主要看「關係」而定,「君臣、父子」的倫常關係更屬重中之重。自主或自律乃是西方四大倫理原則之首,另三者則為無傷、增益與公平正義,這些原則均不為華人所熟知,必須等到西學東漸之後才逐漸產生影響力。像「子女自主發展」的課題,在家庭教育中必須予以正視和重視,而這已經是相當晚近的事情。自主發展當然在青少年以後,但是需要從小鼓勵而非打壓,這點對不少華人家庭與父母都構成一定挑戰,華人家庭教育學遂有必要為改善新親子關係作出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