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華人家庭教育學 12



生命教育:華人面向

    一如「素質教育」為中國大陸所原創,「生命教育」乃肇始於臺灣;由於字面意義既正向且親切,不久便擴散至所有華人世界,最終各自形成重要的教育政策。雖然在西方偶爾也會聞及生命教育,但皆未蔚為風氣,更不曾構成政策;因此可以說生命教育是純然華人社會的產物,主要用於代表德育的方向。「德、智、體」三育的提倡來自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史賓塞,但是他特別看重以科學為中心的智育。由於基督宗教傳統深厚,洋人一旦要實施倫理道德教育,也是盡量向信仰靠攏,這跟中土文化言必稱孔孟大異其趣。孔孟的言行代表傳統儒家教誨,由於將「君臣」和「父子」相提並論,從此令帝王家很樂於「獨尊儒術」。

    從漢代君民尊崇儒家至今已歷兩千餘年,忠孝仁愛的思想早已內化於人心;尤其是孝道的提倡,更是華人家庭教育的核心價值。但是這一套傳統價值乃形成於先秦封建時代的農業社會,當時社會階級與家庭尊卑分明,由此產生的家教規範,不見得完全適用於當今時代。為求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用於家庭教育的生命教育之華人面向,有必要作出一些修正與擴充,以納入另類及新興價值。我主張「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的教育哲學思想,以打造「後現代儒道家」的「知識分子生活家」人格典型。欲達此目的,套句對岸的說法,必須「從娃娃抓起」,也就是從小教起。對此我建議華人家庭教育至少應納入道家思想與作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