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家庭面向
生命教育作為一項教育政策正式起步是在1997年,由省政府教育廳規劃國高中六年課程,但剛開始不久就碰上精省而不了了之。後來因為地震天災而受到教育部重新重視,於政黨輪替後更訂定中程計畫推動施行,範圍擴大至所有學校教育。總而言之,生命教育是為正式與正規的學校和學生而設,向下紮根或向上發展的家庭及社會教育則可參考辦理。但是個人的生命成長與發展畢竟是一道連續統,各階段都需要接受制式教育或隨緣教化的薰陶。二十多年來生命教育已逐漸取代傳統德育,十二年國教則將之納入綜合活動領域,集德、群、美育於一體。由於家庭教育法規的內容跟生命教育有所重疊,適足以進行統整。
生命教育既屬整體教育的一環,則涵蓋面向理當遍及人的一生;其中家庭面向不只限於家庭教育,而是指向個體在家庭中長大成人,進而成家立業安身立命一系過程。在這種認知下,生命便體現個人發展,而家庭、學校及社會則代表發展場域。在這彼此相互重疊的場域中,生命教育適可充分觀照人倫關係的安頓,尤其是納入「五倫」架構的考量。事實上,經過轉化的新型「五倫」關係,在家庭內以「親子、夫婦」為主,在學校則注重「師生、同學」相處,而社會上的「朋友」交往更是大家的普遍經驗。考察人們的生路歷程,基本上都是在原生家庭長大成人,再組成自己的核心家庭,這些都足以構成生命教育的家庭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