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學校面向
經歷了二十二載的建構與經營,學校生命教育終於在2019年以新課綱之姿,呈現於十二年國教當中,成為普通高中綜合活動領域的必修課,等於每名高中生都必須接受它的洗禮。新課綱為生命教育提供了五大宗旨:「哲學思考、人學探索、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其中前二者係新增,後三者則已推行九年。由於生命教是臺灣原創,用以取代並擴充傳統德育;因其表述十分正向且無道貌岸然,便陸續被港澳及大陸所效法,但各地社會型態不同,教育活動乃各有千秋。簡單地說,港澳臺的生命教育相當受到宗教團體護持,大陸則絕口不提宗教,而與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宗教勸人為善,認同並支持生命教育是好事;但是世間並無所謂「宗教」,有的只是這個教或那個教,而各宗教系統在本質上都會排外。在臺灣即出現有佛教團體成立基金會,以生命教育之名辦學,卻形成幾乎完全封閉的格局,鮮少跟外界交流,連網站都看不出究竟,只能說趨於神秘了。但這並非好現象,畢竟生命教育是國家政策,不能自行其是,更應避免有太多宗教意理涉入;大學教神學或佛學無可厚非,中小學則無論如何少傳教義為佳。此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幼兒園甚至托兒所算不算學校?因為師資培育設有幼教學程,與小學、中學及特教相提並論;如此一來,則幼教老師學習及傳授生命教育可謂名正言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