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兒童哲學
作為實踐應用學科的教育學在十九世紀初期自哲學中演生,而與教育學息息相關的心理學日後則由哲學中獨立生成,至於社會學更是哲學家所創;換言之,教育的根源在哲學,不但西方如此,中國尊奉孔門儒家尤然。過去的教育宗旨長期受哲學影響,相當晚近才納入科學考量;不過在孩童啟蒙之初的教育活動中,納入哲學的學習倒是創新之舉。兒童哲學於半世紀前在美國應運而生,哲學家李普曼發現大學生的哲學與邏輯思維普遍欠缺,認為問題的癥結可能出在兒童未能有機會接受相關思考的刺激,於是展開針對兒童的實驗教學,從而創生一門新學科。兒童哲學並非討論有關兒童的哲學問題,而是為兒童準備的哲學教育。
既然是為兒童而設計的哲學課程,最佳教學途徑乃是通過抒情以講理,尤其是講推理故事給孩子聽,從而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思考增益。李普曼的作法是編寫哲學小說,先向兒童講授,再由他們主導討論對話。兒童哲學一開始係針對小學生甚至中學生而設,並未及於學前幼兒;且主事者認為應多方培養兒童的抽象思考及想像力,因此採用文字小說以說故事,但不加入插圖。這種作法受到兒童心理學家的質疑,認為圖象思考並無礙於抽象推理;尤其近年繪本教學受到普遍歡迎與重視,將之用於增長促進兒童的哲學思辨能力,或許是一件值得嘗試的努力。具體作法可以是先讓家長學習兒童哲學之道,再向下紮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