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揮手自茲去



【反身而誠】


        放暑假以來,每日上網貼文,幾乎已成例行公事。沒啥了不起的原因,既然遍地都是發言平臺,遂覺得不吐不快。好景不常,待會兒登上飛機,去到一處LINEGoogleFacebook都不存在的國度,也只好「萬物靜觀皆自得」了。過去兩年照表兼課並當志工,是想實踐、實驗、實現心目中的「大智教化」理念與理想,有無成效心知肚明,終究已經告一段落。從今天起給自己放長假,揮手自茲去,遠走他鄉,另謀他棲,看看能不能多說些別人聽得懂的生命教育話語,而避免掉曲高和寡。反身而誠,任教三十四載,不知不覺好為人師,著實不可取。尤其是談論生命議題,那些由衷而生的呢喃獨白,於旁人僅視為茶壺裏的心靈風暴,難以激起共鳴,我又何必多言?

跨海行腳



【瓊瑤聯想】


        今天又要啟程跨海傳道授業解惑去了,雖然還在放暑假,但約了一些年輕老師交流對話,以推廣教師生命教育。這一陣我不再談「大智教化」而重提「生命教育」,是因為前者常被誤認為是在傳教,甚至嚴重到在對岸網誌上貼文,一週內竟被封殺兩回,原因正是涉及敏感的宗教議題。人家既然不喜歡,便少提為妙;而在此岸發言,更不必往臉上貼金自封為教化主。多說些別人聽得懂的話,借題發揮便是。像這趟前往講生命教育和臨終關懷,就拿全中國都熟悉的瓊瑤作例子,傳達一些她在愛情神話之外所撰寫的真實生命故事。這其中有化小愛為大愛的智慧,期待兩岸華人深思熟慮。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靜觀與閒賞



【反身而誠】

        越老越能玩味宋儒程顥一句「萬物靜觀皆自得」的詩情畫意,也越發對他弟弟程頤的道貌岸然敬而遠之。同樣是兄弟,魯迅(周樹人)「橫眉冷對千夫指」令人望而卻步,終不若周作人提倡性靈小品和藹可親。回想我的大半生,總是覺得很抱歉,因為待人處事無論如何也嚴肅正經不起來。好在已行至暮年,即將入老,也沒啥好患得患失的。去年春天不幸染患帶狀泡疹,病懨懨中卻不忘著書立說,提出以「生趣閒賞」作為「人生第三齡」的主調,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世事紛擾,靜觀與閒賞皆屬難能可貴的人生意境。要緊的是心靜方能有閒,靜不下心不停汲營,閒情雅致再怎麼樣也醞釀沉澱不出來了。


一簾幽夢



【瓊瑤聯想】

        由於跟瓊瑤浪漫的生命情調大異其趣,我幾乎對她的作品完全免疫;當然少不了會唱幾首她填詞的流行歌曲,而印象裏也只看過一部由她小說改編的電影。事情是「先總統  蔣公崩殂」的那一天,正值大二放春假,全班去大甲鐵砧山露營,半夜彷彿天崩地裂、風雨大作,吹走安身的帳篷,只好躲至山腳下國小避難。狼狽的回程竟因一級戰備而擠不上火車,必須留在鎮上過夜。當天全國戒嚴,娛樂盡禁,小鎮漏網竟還有電影可看,名曰「一簾幽夢」,偉大領袖辭世果然江山如夢。另外一處印象是聽出家人唱卡拉OK,點的歌曲居然為「庭院深深」;莫非山上叢林佛門深似海,令其有感而發?一笑也。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性靈的靈性



【反身而誠】

    過去二十載我嘗試建構生死學,曾提出「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意指人必然為一整體,但可從五方面來考察。其中靈性代表精神面,而跟心理面有所不同;靈性可視為較高層的心智狀態。官方生命教育最高境界是「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不少人會想到宗教信仰上面去,我卻推崇晚明以降文學小品「獨抒性靈」的書寫風格。林語堂對此情有獨鍾,從而成為幽默大師。至於我所嚮往的「性靈的靈性」,可視為一份追求美感體驗的人生信念。哲學家梁漱溟和馮友蘭都認為廣大華人沒有正式的宗教信仰,果真如此,大家倒不如培養一些性靈化的生活情趣來得充實。


瓊瑤現象



【瓊瑤聯想】

    瓊瑤成為暢銷書作家出名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其影響從小說擴充至影視歌唱,歷久不衰,但我對這股流行風潮基本無感。她年長我十五歲,勉強說是上一代的人物,但始終活在兩個世界裏;直到三天前讀到她的新作,才首度發現交集。她大概是臺灣靠平面及電子媒體致富作家的第一人,筆下和先生共築的愛巢「可園」看似人間天堂,而神仙眷屬一旦失智並插管,頓時讓人想起「是非成敗轉頭空」之句,此刻我所推廣的生命教育遂有了用武之地。瓊瑤自稱「無神論者」,大抵是指不信鬼神。但沒有宗教信仰還是可以有人生信念,希望「退一步想」的人文關懷,能夠助她走出悔恨不已的執著泥淖。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我手寫我心



【反身而誠】

        退休以後的生活以靜觀閒賞為主,跟社會若即若離、不忮不求,退一步海闊天空。由於上半年為推廣「大智教化」的理想而各處兼課,教到四班學生,順應潮流開了幾處網誌,以便貼小品式教材;結果課已結束,千字文卻未貼完。為有始有終,乃持續為之,終於貼至上週告一段落。近來我越發喜歡寫小品,依小品大師周作人的標準,三百言最佳,千字為上限。小品信手拈來,一氣呵成;「我手寫我心」,劉半農說過;「筆鋒常帶感情」,好像是指梁啟超。念哲學的人一向講究理性,我雖跟哲學周旋了近半世紀,卻始終自認非此中人也,而樂以情意為依歸,因此越老越向文學靠攏了。


名人效應



【瓊瑤聯想】


    四十四年前剛上大學參加新生杯辯論賽,「安樂死合法化」的論題便吸引住我的注意。昨天以顧問身分出席中華生死學會理事長交接活動,我就帶著最近買的瓊瑤新作《雪在飄落之前》,以及一位紐約安寧志工所寫的《理想的告別》,跟在座伙伴們交流溝通好死善終之可能。我說這陣子有些名人如傅達仁、戴勝益、瓊瑤等,不約而同站出來呼籲安樂死合法化,生死學會大可藉著此一名人效應,加把勁以推動討論風氣。臺灣既然能夠開風氣之先,通過同性戀者結婚合法化,安樂死的議題肯定值得躍上檯面,大書特書。只要到處都有老病纏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苟延殘喘的悲劇不斷發生,我們就必須加以正視與重視。

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書寫以敘事


【瓊瑤聯想】


        昨午氣溫飆至三十六度,響應政府節能而去百貨公司吹冷氣,結果發現人同此心;停車幾乎繞到頂層,小吃街座無虛席,速食店則大排長龍。心浮氣躁之餘晃進書店,赫然發現瓊瑤的新作擺在最顯眼處,副題為《我生命中最後的一課》,折頁寫道此乃她出版了六十五部作品後,所寫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本書」,主旨則在提倡「善終權」及「安樂死」。這吸引我當即購買,回家只花了四小時便讀完。最深印象是全書不斷提及,她讓失智的先生接受「插管」治療以苟延殘喘,後悔莫及之餘,唯藉書寫以記錄今年三至六月的生命敘事。小說家筆觸的書中有血有淚、有愛有笑,值得咀嚼再三。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不朽:三不朽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48 / 48

佛道二教的三世觀可視為美感體驗而予繼承,儒家的三不朽亦可作如是觀,而貫穿其中的心態正是道家的自然與無為。無為無不為,為而不有,三世觀可於感恩、惜福、積德中靜觀其變,三不朽則不妨盡人事、聽天命。儒家三不朽講立德、立功、立言,現代人想立德只能做守法公民並表現公德心,立功則於職場官場勇於突破創新以造福他人,至於立言就像我不斷著書立說雖千萬人吾往矣。平心而論,我其實沒有那麼大的願望要立言以不朽,只是從年輕到老,越發不滿於各種社會現象而覺得不吐不快,遂發為文字記錄心得,而有了今日小小成果。不過起初大多述而不作,半百之後逐漸產生一己之想法,日積月累下乃形成大智教化論述。反身而誠,我手寫我心,行行復行行,不免感觸良多;像這樣不吐不快,究竟所為何來?

我曾撰寫兩種以「大智教化」為名的著作,前一種為論文集,前年夏天出版問世,我興沖沖地將之分贈諸親友,起初大家亦都歡喜收下。不久有人看見我,便露出神秘笑容和調侃語氣說:「大智教化!」並豎起大拇指。這使我想起以前念政大企管所的老師,後來做到政大副校長的司徒達賢教授,每回在所友會上遇見我,便大聲向別人介紹說:「哲學家!」最初我不免感到窘迫,久之反而想開了;不管是調侃或者貼標籤,不就是一種刻板印象嘛!我既然是外行人眼中的「哲學家」,何不乾脆在這方面幹出一番事業。大智教化也是同樣,因為它又指文殊菩薩,在別人眼中宗教味道濃厚,何不順水推舟將之發展為準宗教,而不讓生命教育專美於前。既然於網路時代書寫有可能立言以不朽,我大可自視為哲學家與教主,或者別出心裁地宣稱新頭銜「哲理家兼教化主」。哈哈!

哲學家也好,教主也好,我所宣揚的哲理學與大智教,皆處於體制外,並誓言絕不進入體制,以擺脫被人宰制,或有機會宰制人。此乃完全自知之明,因為我絕非擁有卡理斯瑪人格特質的領袖人物,亦不願被任何價值系統收編,只希望「無求於人,亦不為人所求」。像我這樣追求隱逸的性格,其實根本不應該在人間留下隻字片語,但我卻極其矛盾地大寫特寫。目前我已出版三十部著述,倘若以每部十萬字以上計算,起碼也有三、四百萬言傳世,無疑已達立言之標準。好笑的是,魯迅就說過,真正的隱士乃不為人所知;一旦被知曉,就夠不上隱士資格了。我的心血結晶既然已經大幅公諸於世,就只能以「城之隱者、今之古人;思者醒客、智者逸人」自居,繼續過著「中年中產中隱」的生活,並逐漸步入樂齡老年。


不朽:三世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47 / 48

在中華文化的土壤之上,儒道佛三家思想融會貫通,遂成「三家會通」之局,甚至進而主張「三教合一」。有人認為「三教」不指宗教而為教化,但如此一來似與三家無異;然而一旦涉及宗教,便無合一之可能。「宗教」顧名思義即指「立宗設教,度化信眾」,宗派或宗教之間只能對話不可能合一。時至今日,全球各地的宗教戰爭仍此起彼落;而由於各教派多由不同民族所執持,遂演成民族間廝殺甚至滅絕。說到這裏,我就很慶幸小而美的臺灣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有的只是藍綠之間的口水戰,倒也無傷大雅。不過問問在地臺灣人,相信因果輪迴的人倒不少。這些人不見得是佛教徒,更多相信民俗信仰;而由於後被官方歸入道教,且信眾多採行儒家生活方式,倒還真有些「三教合一」的影子。如今許多寺院廟宇的神明早已道佛雜糅,頗有些後現代的拚貼情趣。

因果輪迴之說雖來自佛教,卻源於更早的婆羅門教,後者又發展為印度教流傳至今。印度人堅守種姓制度,偶見新聞報導不同種姓通婚而被私刑處死,深覺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事情在十九世紀英國統治期間更定時發生,原因是諸神明的巨大偶像每年會乘坐牛車到人間巡視,遂見有賤民前仆後繼投身於車輪下令其輾過而開腸破肚。英國統治者見此自殺習俗十分殘忍,欲予禁絕卻不可得;因為死者皆相信輪迴轉世,寧可棄守此生之苦,而追隨守護神升天以求來生之樂。我對此一現象不予置評、存而不論,卻嘗試對輪迴轉世之說提出常識性看法:「假如有來世,那便不是我;倘若那是我,就不算來世。」關鍵在於「我」的性質。我思故我在,存在即自知;一旦輪迴至來世,卻仍保持我之神識,這筆帳到底要怎麼算,就不免令人大傷腦筋了。

記得剛當上生死所所長時,有回被請去上電視靈異節目,主持人跟我大談「觀落陰」,我戲稱這種集體遊地府的活動,可視為孝心表現的「陰間懇親團」,頓時引起哄堂大笑。節目結束前,主持人突然問我是否相信因果輪迴,我直覺地立即答以「願意相信」,令其莫名所以。我解釋道,當年四十有四,人生已過半,卻從未見前世現身或託夢,身為學者如何輕言相信?但從情感上想,人生若只有一生一世不免孤單,有了三生三世則可多所寄托,多少有些朦朧浪漫美感繫於其中。最後我下結論說:「對前世要感恩,因為他沒做缺德事方使我投胎為人;對現世要惜福,因為活著覺得比上不足卻比下有餘;對來世要積德,以免令其受苦受難抱怨連連。」其實將前世與來世分別類比於祖先及後代,或許更有意義。如此既袪除掉神秘感又保存住人文性,更顯得平易近人。


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不朽:三生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46 / 48

現在來談談不朽。我認為人死如燈滅,建議人們放棄靈魂不滅的宗教性迷思,但並不反對大家追求精神不朽。靈魂是什麼?有人說就是鬼,陰魂不散嘛!還記得多年前有部感人的愛情片叫「第六感生死戀」,講一男士遭人謀財害命而陰魂不散,留在人間希望保護女友免受同樣侵害;但是女友卻無法感知他的遺愛,無奈之下只好藉助一名具有陰陽眼的靈媒代為溝通,引出不少笑點,更賺人熱淚。這部電影的英文原名就直接叫做「鬼」,結局是善鬼制裁了壞人,使之變成惡鬼下地獄,自己則被一道白光接引,冉冉上升臻入天堂。其實有無天堂地獄並非我所在意,真正為之所動的是男主角生前跟女友玩手拉坯,水乳交融樂在其中;但後來他化作亡魂,想撫摸女友的臉以一親芳澤卻不可得,因為沒有了那雙肉身的手。

此處便面對一個嚴肅的哲學形而上問題:身體跟心靈究竟是合一還是二分?我認為在本體論合一,而於認識論二分,且更可發展為「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對此我追隨自己的精神導師波普而立論,他一方面提出「三元世界觀」,另一方面則強調「自我及其頭腦」,後者明確表示身體是屬於心靈的體現。套用叔本華的觀點看,電影男主角想伸手撫摸女友的臉,才發現沒有手的遺憾,以及身心兩全的重要與必要;換言之,人的存在真諦乃是為了遂行某些意志目的。目的來自心理和靈性的期盼,通過身體在社會中遂行,且必須注重倫理道德規範,這就是「存在先於本質」的人生。人生只此一生一世,屬於不能承受之輕,只能順著生存競爭、生涯發展、生趣閒賞等「三生」途徑一路行去,無法逆轉。這正是大智教化所要傳達的現世主義理念。

我在臺灣推動殯葬改革多年,希望能夠逐漸做到移風易俗與推陳出新,包括觀念想法的轉變。「此念是煩惱,轉念即菩提」,有時候改變就繫於一念之間。要改變的事情很多,諱言死亡便是一例。坊間人們在非正式情況下並不諱言死,譬如「餓死了」、「氣死了」、「你很死相」等等,但於正式討論卻多以「走了」、「去了」、「往生」等話語取代。其中尤以「往生」一辭最不宜隨處套用,蓋「往生」乃佛教用語,背後預設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說,於佛教徒或民俗信仰尚能通行,對基督徒就不適用了。後者講「信耶穌得永生」,永生即無往生輪迴之需。「三世」為下文主題,倒是常聞「三生有幸」成語,其實就是通過「三世」之說,以彰顯人間極為特殊的緣分。佛教喜言緣起緣滅,華人充分繼承之,我也從善如流,將大智教化說與有緣人聽。


安 寧



【人生微言】

    灑滿花瓣的摩鐵大浴池,當然適合男女共浴;但一般人家的坐式浴缸或淋浴間,卻無法滿足此一需求,也難怪老夫老妻都不一定替對方洗過澡。然而懷抱「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四全照顧的安寧病房,還是盡量期望家人之間無微不至的體貼關懷。不似安樂死為人工死,安寧死追求自然死;要死得其時、死得其所,最好有家人及團隊環伺在側。身為志工,我也是團隊的一員。近年安寧療護配合社區醫療網絡,已納入居家照顧,得以讓病患壽終正寢或內寢。話說回來,我認為在後現代多元價值並行不悖的啟蒙下,同婚及安樂死都有其討論空間。然而我雖然希望人們正視安樂死之可能,卻也樂於推廣安寧療護的關懷與愛。


善後:自然葬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45 / 48

生父於二十一年前去世於美國洛杉磯,家人予以火化土葬。其葬區類似一座大公園,墓碑平躺於地,四周覆以整齊修葺的草皮,不少洋人舉家於親人墓前野餐兼祭掃,如此景象亦可勉強視為自然葬。但這般幅員廣闊的「紀念公園」在臺灣可謂奢求,然而小而美的自然葬區並非不可能,真正要突破的乃是潛在使用者之心理障礙。話說我們家有八十以上的三老,去世間隔恰巧都是十六個月,先後為繼父、母親及太太姐夫;除了母親交代海葬外,其餘二老基於對京劇的共同興趣,選擇以骨灰植存於同一株樹下,以利就近切磋琴藝。我和家人固定每年三趟上山下海,以鮮花追念故人,一轉眼已經過去七載。三年前因為身在都江堰辦學,仍舊於母親祭日備妥花束,自廊橋上拋入岷江,令其順流而下。在我心目中海葬以水相連,樹葬則重返大地,皆屬無所不在,可隨緣就地悼念。

戲迷二老入土於臺北市富德公墓樹葬專區,數年前使用者極稀,近來因為宣傳得力,社會大眾的觀念亦有所改善提昇,遂呈現快速成長之勢,不斷見到專區的擴充,甚至還在一旁設立寵物花葬園區。我曾經擔任過近十年的北市殯葬評鑑委員,針對市轄四百餘家大中小型業者一一考評。起初評完一輪需時三年,後來有些業者列名績優,遂改為三年一評或自願受評。記得評鑑項目包括是否協助消費者參加聯合奠祭,以及是否配合政府推動環保自然葬,二者皆列為加分考量。老實說,這兩項跟業者的營利目的根本背道而馳,因為政府所提供的相關服務完全免費,業者若接案連規費都列不出,等於公益活動。但評鑑目的是希望業者配合政策推行,讓消費者擁有多元選項的可能,也可趁機向全民推廣縱浪大化、反璞歸真殯葬生命教育。

我通過大智教化宣揚環保自然葬,還有一個嚴肅的現實因素。在以核心家庭為主,並且同時走向少子化及高齡化的臺灣社會,上一輩的後事料理真的要未雨綢繆自己顧好,別再讓下一代傷腦筋添麻煩。曾有大型業者表示,如今即使造再大再美的墳頭,讓父母風光入住,三十年後就大多將無人祭掃,最終則淪為孤魂野鬼。道理很簡單,核心家庭僅有上下兩代,下一代為上一代料理後事,入土後不忘祭掃;然而一旦輪到再下一代,跟祖父母原本即不親,當然也就談不上年年追思了。尤其像我們這樣自願無後的少子化始作俑者,死後更是孤苦無依,還不如生前想個清楚,以環保自然葬一勞永逸。至於有些人放不下,認為即使不入土也要進塔,因為寶塔業者會定期悼念作功德。但若無後代關注,這種形式化的要求實無甚意義。存在即自知,要善用自知之明,死而後已。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善後:五不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44 / 48

行文至此,是該讓大智教化大聲疾呼了。在撰寫有關生存競爭和生涯發展兩階段諸議題時,我的觀點及立場與一般人大同小異;因為我自認是典型的中年中產者,除了力行無後和提倡中隱與眾不同外,大致都接近世俗看法。然而一旦來到涉及死亡的討論,就要拿出大智教化以推動改革創新。我長期從事殯葬改革,且對此扮演過一定的社會角色,所以格外關注此一議題。由於老、病、死經常連袂而來,大智教化論述會不時由死觀生往回看,套句管理學說法,「向後整合」也,亦即向中上游尋求改善。我的改善之道,基本上呼應著沈富雄所拈出的八項「準遺言」,以及早先奇美集團老闆許文龍對後事所列出的「五不」;尤其沈醫師一句「無魂無魄」,更是擲地有聲!人死如燈滅,有無魂魄或靈魂滅不滅,其實已無關宏旨。

大智教化希望在華人社會度化出的典型人格,乃是執持「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的「後現代儒道家」;他們擁有「東西兼治、儒道融通」的能力,用以妥善待人處事。一旦面對自己或別人老病死的存在抉擇,必須擇善固執堅守立場,也就是傅偉勳所指儒道二家的「硬心腸」非宗教立場,將超性之事存而不論,僅視為世間的美感體驗,這又呼應著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之說。基於此一思路,我必須明確表示,大智教化所宣揚的「大智教」,正是各家各派「宗教信仰」以外的另類「人生信念」選項。一如許多無神的西方高等知識分子,在七十年間先後提出三份〈人文主義者宣言〉,用以跟基督宗教劃清界線,我也希望倡言「天然論哲理學」,作為大智教所蘊涵大智慧的根本意理。有關大智教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有另文闡述,那便是我與諸有緣人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吾乃大智教化主,但並非創教之主,而是古今中外大智大慧的宣講者和代言人。大智慧並非高不可攀,有時候它就表現為身邊的小常識,和藹可親,唾手可得。身後事「五不」正是最佳例證:不治喪、不豎靈、不設牌、不立碑、不佔地,澈底豁達灑脫,其精神已達於莊子的高度。仔細觀之,「五不」可分為兩方面,亦即對臺灣民間的殯與葬諸措施全盤顛覆,此乃殯葬改革最高理想境界。許多人都心知肚明,死後治喪是做給活人看的面子工程,繁文縟節勞民傷財,完全失去慎終追遠的真情實義。其實慎終應扣緊厚養,長輩一旦作古則予以薄葬,立下好榜樣令後代緬懷追隨。我的繼父和母親皆參加由政府主辦的聯合奠祭,火化後分別樹葬及海葬,省下喪葬費化作小額捐款長期行善,換了我也要如法炮製,真正「道喜充滿」。這些作法都繫於每個人的一念之間,有為者亦若是。


摩 鐵

【人生微言】

    在醫院內為病患洗澡、泡澡、擦澡,確為難得體驗,但之於我僅限於男性。目前臺灣的安寧與緩和療護部門,大多設立於醫院之內,不似西方國家獨立運作的安寧院。安寧院(hospice)、醫院(hospital)、旅館(hotel)的英文擁有相同字首,住在其中皆屬過客。而外國公路旁的汽車旅館(motel)亦有同樣功能,只是到了咱們這兒,卻變成身分曖昧的「摩鐵」。此一政客的桃色罩門,我曾涉足過一回,嘆為觀止。話說多年前帶太太赴高雄為殯葬業演講順道旅遊,業者表示既然旅遊就要參觀南部特色,乃安排住進其中。入房後看見超大的浴池、床舖、螢幕、鏡面,外加八爪椅及情趣用品販賣機,無不極盡情色之娛能事,如今想來仍不禁莞爾。


善後:交代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43 / 48

王曉民的案例固然為人間悲劇,但並非單一事件,反而到處充斥。許多不可逆昏迷臥病多年的患者,消耗掉大量醫療資源,生命品質卻完全不可能獲得改善;受折磨不止為病患本人,還包括眾多不忍放手的家屬,可謂雙重傷害。雖然目前世界各國大多不允許安樂死或醫助自殺,但基於安寧療護的作用著實有限,替代方案又不知何在,於是擁有悠久歷史的安樂死論述非但不曾稍減,反而引來越來越多國家立法通過或有條件實施,這才真正是值得大家正視的現象。我所構思的大智教化相信人死如燈滅、存在即自知,在此前提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精不在多;一旦病入膏肓不可救藥,則歹活不如好死。當然求個好死還是以自然死為上策,如果難以達成,則退一步追求安樂死並無不妥。但為避免誤觸法網,生前清楚交代後事,就顯得十分重要。

我講授生死學二十二載,不太在意學生考試成績,卻始終鄭重要求每名同學,用最真誠的態度自撰遺書。這並非觸人霉頭,而是教導反身而誠的工夫;此一要求在頭一回上課即公告,不願接受或害怕受傷者可立即退選。正式授課後我會說明,當今寫遺書其實有兩種,分別交代前事與後事。所謂「前事」即指「預立指示」或「生前預囑」,乃交代入院治療到底要進行至那一步驟方告一段落,不再從事無謂的急救措施。有此交代的需要,是因為現代醫療相當發達卻並非萬能,乃有可能讓病患陷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茍延殘喘困境。其關鍵點就在讓患者於治療前留下明確指示,以避免遭受預後不佳的治療,維繫住盡人事聽天命的有尊嚴自然死。為順應此一趨勢發展,立法院前年已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預定後年全面施行,讓交代前事更有法源依據。

不過一般人心目中要寫的遺囑,主要還是用作交代「後事」;至少包括財產分配、後事料理、家人照顧、告別親友等項,涵蓋從理性到感性的各種訴求。年輕人多無恆產,此項可量力而寫。而我最看重的乃是第二項,亦即要安排何種葬式葬法。我相信可以從一般個人對自己遺體處理的態度上,看出他是否有能力了生脫死。妙的是大學生雖涉世未深,卻有不少同學抱著浪漫情懷,交代要把遺體燒成灰撒入大海。有此遺願者每班平均近半,二十多年來大致未變,其終極嚮往比政策提倡環保自然葬還要悠久,可說反映出人心可愛與可貴之處。至於遺書的第三、四項,是想看看孩子們是否在走到人生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處,就懂得感恩父母、信任他人。年輕朋友寫來也的確刻骨銘心,讓我這個做老師的分享他們的生命書寫與心情故事,不時促成教學相長。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臨終:安樂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42 / 48

安寧療護雖然人道,卻力有所不逮,於是真正嚴肅且不可迴避的問題,乃不時橫亙在人們眼前,也就是能否同步實施安樂死。「安樂死」一辭取材自《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句,用以翻譯西文所謂「容易的速死」;因其速死,所以少有痛苦。安樂死無疑要提早結束生命,類似自殺,為天主教所不容,卻無妨於其他非公教人士的認同,英國哲學家培根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擁護者。十九、二十世紀間,許多無神的人文主義者,也相當欣賞並提倡安樂死的人道精神,無奈當希特勒藉安樂死之名,大肆屠殺猶太人及其他非阿利安民族,遂令其背上萬劫不復的黑鍋。此一污名化直至半世紀後才略見緩和,部分國家或是地區陸續通過相關法案,造福病患速死以免活受罪。最近立法的國家是加拿大,但它們特別要求只限本國公民,以免美國人越界去尋死。

美國為聯邦國家,州法亦見效力;過去曾有數州投票自決安樂死,皆以些微差距功虧一簣。但有些州並不反對「醫師協助自殺」,只是執行的要求相當嚴格。這主要用於末期患者,在醫師協助下撤除維生器材,或注射藥物以結束生命;其中前者歸自然死而爭議不大,後者則需慎重行事。如果未經機構或制度性的評估便冒然執行,最終不免吃上官司而受牢獄之災,「死亡醫生」卡福肯就是一例。他游走於法律邊緣,成功協助過一百二十九人自殺;但為爭取立法,主動又替一人加工安樂死,並錄下全部過程送交電視臺播出,引起全國譁然,被判刑二十五年,而於八年半之後假釋,但被要求不能重蹈覆轍,不久便抑鬱以終。其傳奇故事於2010年被HBO拍成電視電影,還請當事人擔任顧問,由艾爾帕西諾主演,得到艾美獎影帝。這是我近年在生死學課堂上,所播放的最佳教學影片之一。

卡福肯的出發點正是人文主義和人道主義,卻被各派宗教信徒視為洪水猛獸,擔心納粹式民族滅絕的復辟。反對者最常引用的理由,乃是邏輯上的「滑坡論證」;此指倘若大開方便之門,便有可能向下滑坡,而由量變到質變,最終導致不樂見的結果,因此必須嚴格把關絕不動搖。該論證無視於人類理性之收斂作用,但邏輯論證卻是最基本的推理活動;一旦失去理性支持,論證即歸無效。回到安樂死問題核心來看,現今所討論者並非漫無邊際,而是特別針對受盡病痛折磨的人所發,例如臺灣所保持世界記錄之一的植物人存活期。此即高中時出車禍的王曉民,前後臥床四十七年,其父母不斷上書總統請求安樂死,但礙於法令不夠周全,直到二老先後辭世仍未見改善,當事人終於在被人遺忘中,於七年前走完令人遺憾的一生,享年六十四歲。


洗 澡

【人生微言】

    一般人上醫院主要是為診療或健檢,我也不例外;但是自從當上醫學倫理委員後,開始跟專業及行政人員結緣;後來自願加入志工,更有機會為病患服務。我做志工不到兩年,曾分別在放射線部和安寧病房各實習兩、三個月,多少對書本中的生老病死有所體會。印象較深的是替一位剛住進安寧病房的九五高齡老先生洗澡,當時我們問他太太要不要進浴室一道幫忙,七十歲的老伴卻以從未跟他洗過澡而拒絕。我因為沒生養子女,也不曾幫別人洗過澡,對這種「肌膚之親」不免陌生。但是一回生二回熟,第二位被我服務的中年人比我年輕,經歷一番沐浴更衣的洗禮後,於兩天後安詳辭世。


臨終:安寧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41 / 48

臨終關懷是一種人道措施,希望醫療不要只想「扮演上帝」,而是回到它那協助患者減緩痛苦的初衷,盡人事聽天命。「臨終關懷」原屬大陸用語,臺灣的正式名稱為「安寧緩和醫療」,見諸於同名的條例法規。但是最早時它叫做「安寧照顧」,由於只有照顧未見醫療,遂為醫界所不喜,乃修正為上述法定名稱,卻又引起護理界反彈;無奈法規已定難以修改,終以「安寧與緩和療護」之名定調通行,簡稱「安寧療護」。但是平心而論,安寧療護的作用的確是照護多於醫療;因為服務的是癌末病患,無藥可救,只限於緩解疼痛的療程,真正管用的乃是「幽谷伴行」關心照護措施。現代安寧的構想於1948年始自一位英國護士桑德絲,她有意恢復傳統護病的宗教精神與作為,卻因人微言輕未受重視;直到她努力取得醫師資格,並於1967年創立世界第一所安寧院,安寧運動才應運而生。

擁有六十一床的倫敦聖克理斯多福安寧院,是全球各地同類型新興照護機構的嚆矢。公醫制的英國對此施以社會福利遂運作無礙,然而一旦移植美國,卻被歸為非醫療行為,面臨私人保險不予給付的窘況,只好轉型納入既有醫療體制內,在各級醫院設立安寧部門或病房。臺灣亦採行此一模式,目前更涵蓋八種非癌末病患,並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國內對此保持高度熱忱的多為宗教團體,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各擁有一家基金會積極推廣。其中被尊為「臺灣安寧之母」的趙可式教授,年輕時為出家修女護士,為赴美學習安寧照顧毅然還俗脫離教會,終於達成理想願望。而由基督教會創辦的馬偕醫院則設有相關教育示範中心,病床數較英國元祖更後來居上。至於佛教蓮花基金會持續開設半年期相關教育訓練課程,已具有一定公信力,其授證已為全國各醫院所認可。

赴蓮花受訓年齡上限為六十,我一度想報名參加,發覺已超齡只好知難而退,只是想當年我還去擔任過部分授課呢!這種情況類似我可以當「老師的老師」,卻沒資格教中小學;以及為推行殯葬教育到處演講,甚至替政府規劃課程,自己卻當不成禮儀師;只能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之說,自我解嘲一番。不過無論如何,雖然安寧理念我既認同也支持,卻發現其中仍存在某些難以克服的盲點與不足之處,有待思索其他助人措施的可能。其盲點多來自專科醫師的輕視和抵制,以至其於醫院內只能列入非專科的家庭醫學科,結果推行起來十分吃力不討好。至於不足之處乃指其覆蓋面,因為主要用於臨終患者,必須盡可能預估其存活期限,以利資源分配,這便使得長期臥床的慢性病人及植物人被排除在外。但是這些病患的遭遇,恐怕比癌末病人還要來得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