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老病學 09




社會面向:生 

    「生涯」一辭出自莊子「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如今多指個人事業發展。觀察兩岸四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事業發展大致在打造安定中求進步的中產生活。這種生活型態深植於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中,以職場生涯及消費能力體現個人與家庭的生活水準,包括養老給付。臺灣前陣為了年金改革鬧得沸沸揚揚,上街頭抗議的人雖然主要為軍公教,但此一族群仍歸於廣義領固定薪資的上班族,其生涯期望與民間受薪階層大同小異。以教師為例,作育英才被視為崇高行業,似乎不宜錙銖必較,但問問那個老師樂於接受從「七五制」改為「八五制」而延長任教?老師也是組織員工,同樣追求體制內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國外的情形也類似,法國為了延後屆齡退休,引起全國性抗爭持續不斷。到底各地上班族及勞工在爭取什麼?說穿了就是希望進入中老年能夠無後顧之憂,以免成為「下流老人」。此一說法來自日本,意指老後生活品質由中產向下沉淪而接近貧窮,原因是固定年金的縮水。老病學雖然跟生死學一樣歸於應用哲學探討,但是老病學的現實性更強烈;也就是說它必須扣緊每一個體所依存的社會背景而考慮,不能掛空地談。一旦要反映社會面向的現實性就離不開錢,連對岸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目標,都是希望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現今大陸有四億多中產階級,雖然僅佔總人口三分之一,卻是全球最大的一群。


2020年3月26日 星期四

老病學 08




心理面向:行 

    個人意志不能為所欲為,而要「為所應為」,這是孫中山的睿見。他還強調「主義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和一種力量」,為行動能否有為有守提供力量的根源,此即對主義的信仰。老病學處理絕大多數人切身攸關的中老年處境,要求在人生後期不宜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而應擁抱處世定見或「主義」。大智教化秉持「西用中體」的華人應用哲學,提倡「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對此我已撰成一書《新生命教育》闡述之。簡單地說,「後科學」是採取西方「後現代主義」觀點批判地善用科技知識及成果,由此銜接上「儒道融通」下的中土「人文自然主義」以安頓身心,於日常生活「執中道而行,無過與不及」。

    將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放在老病學的脈絡中來實踐與行動,首先要做好自我貞定的心理建設,包括對中老年三十寒暑的策略規劃、目標設定與方案執行。半百之後雖然逐漸入老,但是可以通過養生而減少患病;不過同樣重要的事情乃是放下兼濟之心,追尋獨善之樂。在華人社會中,這就是從儒家轉向道家之「生命情調的抉擇」;年輕時不宜,半百後必要。行文至此再重申一回,老病學的關注始於「知天命」,之前打拼算是「有為」,其後中隱走向「無為」。人生自此以後當以無為無不為、為而不有的心境,將第二齡的「生涯發展」逐漸向第三齡的「生趣閒賞」過渡。退休的重點不在退而在休,休閒以自求多福、自得其樂。


2020年3月23日 星期一

老病學 07




心理面向:意 

    「重開機」必須有意志決心和行動能力,不容易說到做到。人到中年一旦「重開機」就沒有回頭餘地,但這或許是件好事。中老年是人生後半場,已成過河卒子,卻不必要拼命向前,駐足靜觀自得可也。以老病學安頓人生後期有內外兩面,主觀條件操之在己,客觀形勢成之於外,亦即「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外在多指社會環境,留待後文再論;內在則屬心理狀態,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自行調整。古人的出路只有官場沒有職場,不做官僅能務農為生,陶淵明便是一例;今人多身處職場,而職場又一如官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實現在無論職場官場多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屆齡退休前要先行退一步想方為上策。

    大前研一強調:「終生努力固然很好,然而就上班族而言,努力到某種程度,能在往生之前說出『我做不到』,勇於卸下壓力,更是重要。」這正是中隱之道的現代版,需要一定意志力去下決心改變生活;不是更拼,而是少拼、不拼,犯不著讓自己太早折舊。這並非教人以混世,而是學道家的「貴己」;是「不積極作為」,而非「積極不作為」,二者必須明確分辨。老病學一如生死學可通過大智教化以落實,大智教化是官方學校生命教育的民間版、成人版、擴充版與升級版,屬於成人社會教育,但最終繫於自我教化。自我教化的前提乃是自我貞定,據此反身而誠,無向外馳求之誤,此即個人意志的體現。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老病學 06




心理面向:情 

    老與病的課題放在認知框架中就成為老年學及醫學知識,理當學習並正視之;但是勿忘它們同樣呈現為情意性的生命學問,從而自度度人了生脫死。以華人應用哲學為基礎的老病學,既然是生死學的引申與深化,則同樣可以將生死學的核心價值和競爭力納為己用,那便是「生命」與「關懷」。生死學由西方科學的死亡學跟中國人文的生命學融匯貫通而成,後者特色乃是「心性體認本位」,以道家和禪宗思想為代表。道家莊子更被高度推崇為「中國生死學的開創者」,反映出他的思想得以助人了生脫死。就中老年人的處境而言,了生脫死多少是希望能夠從老病纏身的困局中解套,這時候就需要在情感上放下捨得。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後五十歲的選擇》中寫道:「企業人士通常都在六十五歲退休的同時,開始顯得蒼老。但是,如果能在五十歲時『開悟成佛』然後邁向第二個人生,則到七十五歲,甚至八十歲都仍然生意盎然。」他對一般上班族的建議,是年過半百時懂得「重新開機」;不再醉心於事業,而把關注焦點轉向自己身上。這種心境轉換常繫於一念之間,就像佛家所言「此念是煩惱,轉念即菩提」。從中年步入老年固然可能伴隨衰退與病痛,但是此般生理折舊不必然要大幅牽扯心理情感,知足常樂不失可行途徑,只要能夠「重開機」。這就像白居易在中年時所領悟的「中隱」之道,放下捨得而後已。


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老病學 05




心理面向:認 

    人生大抵不脫生老病死之過程,老病學遂足以成為生死學的引申與深化,且對焦於身受老病之苦的中老年人而發。衰老與病痛固然有生理上的切身體驗,但它們也同時在個人心理上產生一定作用;有時心理因素更加強烈,慮病症便由此而生。慮病症是神經質性格的通病,但我雖具神經質卻不慮病,倒是對老齡感覺失落,乃通過大量自我學習嘗試化解,以建構老病學借題發揮即歸此一嘗試。我的自學涉及知情意行諸方面,可視為面對老病於心理建設和精神武裝上的次第對治,足以推己及人、自度度人。而在認知活動方面,廣泛涉獵心理學尤其是應用心理學相關知識,不啻為一道方便法門。

    心理學跟人文的哲學劃清界線,轉而投向自然及社會科學懷抱,只不過是一百四十一年前的事情;妙的是四、五十年前應用心理學應運而生,卻不時看見回歸哲學的趨勢。仔細觀之理由無他,是否要重返關注「人心」的路線而已。西方心理學自古便屬哲學分支,兩千多年來的研究主題卻出現「靈魂、精神、心靈、意識、行為、認知」一系轉變;後二者已進入科學領域,卻予人失去「心」之感。科學為追求客觀性,主張能夠觀察或測量始得構成嚴謹知識。然而像你我面對個人生老病死的反思,卻是主觀的自我覺察,屬於相當真實的情意感受。人們知道自己變老會死的事實,卻也足以用坦然豁達的心境去接納它。


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

老病學 04




生物面向:養 

    老病學一如我心目中的生死學與生命教育,是扣緊華人應用哲學而發,且主要適用於華人社會。中老年華人到了上年紀以後,多少會想到養生的重要;甚至在「藥補不如食補」的傳統思想影響下,不斷講究飲食細節。懂得養生固然是好,但營養均衡同樣重要,這就必須請教西方科學了。如今華人大多相信西醫,西式養生之道其來有自,甚至各種西醫體制,都源自於中世紀;前述醫史便寫道:「像是倚重養生,以均衡的生活方式防治疾病;專業醫療照護體系的發展得到慈善機構和公家機關的支持;大學和教學醫院是醫學生學醫的主要場所。」所謂「均衡的生活方式」並非自以為是地閉門造車隨意進補,而是要有全盤考量。

    老年學家邱天助在《老,自在》一書中引用統計數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健康與長壽取決於下列因素:自我保健占百分之六十、遺傳因素占百分之十五、社會因素占百分之十、醫療條件占百分之八、氣候因素占百分之七。」他從而建議:「要維繫身體的健康,我們必須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掉一些不良嗜好、不讓身體過度肥胖、定期體檢、堅持運動、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工作不超負荷、平時關注醫學訊息、多動動腦筋。」看似老生常談,其實知易行難。許多基本養生工夫多歸於常識,但必須經過智慧觀解方能為己所用,此即困而學之。像我過重且不愛運動,老來也只能從善如流開始養生了。


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

老病學 03




生物面向:醫 

    現代醫學之進步固然有助於人類延年益壽,但也可能帶來令人難以想像的處境與困擾,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苟延殘喘便是一例。人們所嚮往的「無疾而終、壽終正寢」可遇不可求,大多數結果都是在老病纏身、回天乏術的情況下過世於醫院,死亡證明無論如何也都得載入相對應的病名。外科醫師努蘭在其暢銷作《死亡的臉》內寫道:「在我行醫的三十五年生涯中,從來不敢在死亡證明上寫上『死因:年老』,因為我知道,……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死於年老都是不合法的。」這顯示出當今文明社會一大弔詭,那便是所有的人都被過度「醫療化」;即使沒病也會想成有病,久之甚至可能變成「慮病症」。

    以「白色巨塔」為象徵的醫療化趨勢,其實是反映窄化的「生物醫學」疾病觀,但英國醫學史學家傑克森在《醫學,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中發現:「醫學史顯示出歷史、社會、文化和政治力量都會影響到疾病的模式,改變世人對於健康的認知及醫療觀。……西方生物醫學以人工方法來製造或延長生命的能力日新月異,這也不斷為現代社會帶來兩難的局面,讓世人反覆地陷入道德困境。」因此老病學在面對醫療現象時,必須盡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它背後的景深。這也是我所提倡「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的理由,用以在建構一門新學科時,能夠面面俱顧、無所偏廢。


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老病學 02




生物面向:老 

    美國哲學家布拉達坦在《生死之間》一書中表示:「身體不僅在我們認識自我的時候發揮了根本作用,而且在認識周圍世界時也是如此。身體存在於心智活動現場,並為心智活動提供了框架結構。……哲學思辨不可能在沒有身體的情況下進行。因此,……任何哲學都是『身體哲學』。」諾貝爾獎得主、神經科學家埃德爾曼於《第二自然》中進一步闡述:「如果我們將大腦視為你的器官,你就是你的身體。……你的身體是被嵌入,並且處於特定環境之中,影響環境而又被環境所影響。這種交互界定了你的小生境。」此等皆非唯物論而係實在論觀點,指向你我實實在在的生老病死載體,此一身體且無時無刻不在老化。

    「老」有「老年」和「老化」不同的科學界定。統計學上的「老年」指法定老人比例,臺灣將於2025年達到百分之二十而進入「超高齡社會」;至於「老化」則指死亡率最低的年齡層,一般多落在十至十四歲之間。當然這種老化定義看似不合常理,但另一種常識之見卻頗為得體,那就是把「老化」類比為「氧化」;氧化作用於鐵即生鏽,作用於人則變老,大致不差。總之,歸納齊克果對人之存在的描繪:「『個體』在『時間』之流中不斷『變化』而趨於『死亡』」,對照於海德格所指人乃「向死而生」,老化無疑體現出「向死而老」,生病與否都一樣。其實人是有可能無疾而老死,但這點並不被醫界所認可。


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老病學 01




    在建構「新生死學」告一段落之際靈感突至,想到何不順勢建構「老病學」,讓生老病死的討論無所偏廢。生死乃一體之兩面、一線之兩端,生與死之間的老或病雖不必然會發生,但它們終究還是大多數人的生命體驗。「老病學」在我心目中屬於華人應用哲學的一環,其內容可隨俗翻譯成“old and sick”,這正是一本通過「生命敘事」探討美國衛生保健體制專書的標題。本網誌採用我所提出的「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加以舖陳,希望盡可能面面俱顧,藉以推廣「大智教化」。

生物面向:身 

    如今臺灣人的平均餘命大約在八十上下,此後再關注死亡與臨終尚不嫌遲,之前更應該正視與重視的乃是衰老與生病之種種。著眼起點可自半百始,跨度長達三十載,亦即中老年或中高齡。相對於青壯年,中老年逐漸會感到日常活動的力不從心,這其實意味著身體功能的衰退。孔子對此有所體認,「五十而知天命」絕非虛言;這又必須放在他所說的「盡人事,聽天命」智慧話語中,始能真正呈現其意義。一個人進入天命之年,就需要深切瞭解自身限度,不再做些癡心妄想的事了。俗話說「歲月不饒人」,即指身體狀況今非昔比,凡事莫逞強,多注重養生,順乎自然才是。「老病」的座落都在身體,從身體觀談起方不致掛空。

    西方哲學的核心之一形上學有兩大基本課題即本體論和心物論,後者探討身體與心靈究竟為一元抑或二元。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主張心物二元論,認為身體是被天主所控制上了發條的精密機器。此一機械觀點影響後世甚鉅,現代醫學便據此立論。相形之下,華人自古就擁抱一套跟機械論完全不同調的有機觀點,將人體視為小宇宙,而同外界的大宇宙彼此呼應,古代氣論及傳統醫術皆反映此點。時至今日,老病學的建構將秉持「文理並重、東西兼治;物我齊觀、天人合一」的大智教化宗旨,採華人應用哲學的「常識實在論」立場安頓身體,使其成為整個論述的基座,以承擔後續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