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華人家庭教育學 20



華人家庭教育學:文化傳承

    建構華人家庭教育學並非劃地自限或標新立異,而是民族自省及文化傳承。西學東漸後,終於在上世紀初廢除科舉考試,整個中國的教育理念與實踐,都發生了翻天覆地大轉變和大革新,結果卻走向全盤西化的道路。西式教育搬來中土不是不好,而是不足,更可能不相應。一百多年過去,兩岸四地先後受到資本主義洗禮而達於繁榮富裕的境地,反身而誠,反璞歸真,已到了該讓家庭教育改弦更張的時候了。具體作法是把傳統儒家教誨去蕪存菁、推陳出新,並且納入道家的教化智慧,使得家庭教育顯得更為親切踏實、平易近人。什麼是道家式大智大慧?近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莊子道德教育減法思想研究》提供了部分答案。

    一般華人大多以為倫理道德教育是儒家專利,孔孟之徒竭力教人成聖成賢,道家老莊卻反其道而行,主張絕聖棄智,等於明目張膽反對教育了。殊不知道家的苦口婆心正是因為看見儒家的盲點,而提倡反璞歸真。胡適曾把儒家和道家分別歸類為人文主義及自然主義,大致不差;道家對人的看法可以跟盧梭以降的自然主義兒童教育相呼應,認為人性深層具有自然純真的一面,應該加以開啟彰顯,而非被人為的倫理道德框架所遮蔽。在新親子關係的呼喚下,親職和子職教育都應該反省是否要重新出發。創新不一定要標新立異以譁眾取寵,向古人借智慧也是可行途徑,「儒道融通」以打破「獨尊儒術」便是一例。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華人家庭教育學 19



華人家庭教育學:新親子關係

    歷史上的道家可視為儒家的諍友,尤其在生命情調的抉擇上;讀書人面臨治世或亂世,選擇仕隱出處之道,往往就是在儒道之間擺盪,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三大文人的遭遇即為明證。到了二十一世紀,儒道融通的「新親子關係」已然成型,父母面對子女成長發展的需求,不能再以不變應萬變,必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斷修正彼此的關係,使之始終保持在良性互動的情況下。新親子關係的考察需通過「新關係主義」的視角契入,而新關係主義確立又來自「關係主義」的轉化與升級。上世紀四零年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對中國社會進行田野調查,發現華人的交往模式出現「差序格局」,依親疏等級關係予以分別對待。

    這其實並非新鮮事,因為西方社會看重個人自主,重大價值判斷往往訴諸信仰而非長輩,天父比父親更重要;相形之下,中土的人際互動主要看「關係」而定,「君臣、父子」的倫常關係更屬重中之重。自主或自律乃是西方四大倫理原則之首,另三者則為無傷、增益與公平正義,這些原則均不為華人所熟知,必須等到西學東漸之後才逐漸產生影響力。像「子女自主發展」的課題,在家庭教育中必須予以正視和重視,而這已經是相當晚近的事情。自主發展當然在青少年以後,但是需要從小鼓勵而非打壓,這點對不少華人家庭與父母都構成一定挑戰,華人家庭教育學遂有必要為改善新親子關係作出貢獻。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華人家庭教育學 18



華人家庭教育學:現代華人家庭

    近年「後現代」的說法此起彼落,不少人朗朗上口卻不明究竟。用最簡單的話說,後現代精神可概括為「質疑主流、正視另類;肯定多元、尊重差異」,此主要乃針對「現代性」而論。但是要理解後現代不能只看字面,因為後現代與現代既「歷時」又「共時」;後現代固然生成於現代之後,但現代並未終結,而與後現代並存。較佳的認識是,若僅指時序則目前最好稱「當代」,而把「後現代」視為當代之中一股批判「現代」規準的反動;現代性傾向整齊劃一格局,後現代性則體現多元拼貼效果。以此考察現代華人家庭,恐怕非但達不到後現代程度,尚且停留在前現代階段;此指父母的教養觀,仍受制於古老儒家的家訓傳統。

    家訓傳統的教化核心在於「倫常」,由此生成「上尊下卑」和「嚴管勤教」之類不對等的單向關係,這點在安土重遷的傳統農業社會之宗族或家族中尚能有效操作,到如今步入現代化工商業社會的小型核心家庭,親子關係甚至被視為「類師生關係」或「類平輩關係」。這已在一些實證研究中得到佐證,尤其是教育水準較高的族群,更傾向於認同與支持。換言之,在時代演進和社會變遷情況下,傳統的親子倫常垂直關係已經鬆動;當然它不可能變成水平關係,但仍足以形成斜向關係,以呼應上述的「類」型。由此可見,現代華人家庭若要堅持傳統儒家式的家教、家訓及家法,恐怕窒礙難行,向道家偏移或許是可行途徑。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華人家庭教育學 17



華人家庭教育學:義理與意理

    家庭教育學可視為教育學的分支,而華人家庭教育學則足以建構成家庭教育學之下的「局部知識」;即指一時一地之產物,無需放諸四海皆準。建構的目的主要為形成一套適用於華人社會,能夠有效操作的家庭教育,包括法規中所訂定的親職、子職、兩性、婚姻、倫理、資源管理諸課題。局部知識是後現代產物,質疑宏大敘事的一體有效性,尤其是涉及民族文化的現象與活動。例如西方人雖然也懂得敬愛與照料父母,但完全沒有華人孝道的倫理規範;在民國以前,不孝甚至觸犯法律,這讓洋人難以理解,卻深深內化於華人身心。為建構此等局部知識,需要先貞定其中的義理與意理,亦即觀念思想與行動信仰。

    我長期推動生命教育,早年將生命學問傳授給學生,後來逐漸轉向至老師,還有校長;讓領導者得到啟發,政策推行始能事半功倍。近年我拈出自己的教育義理與意理,稱為「新生命教育」,用以自度度人。這是一套可以取代宗教信仰的人生信念,以儒道融通的核心價值,通過學校教育與家庭及社會教化,培養進退自如、收放自如的「知識分子生活家」,於儒家憂患與道家閒適之間,執中道而行,無過與不及。傳統農業社會的華人家庭多屬擴大家庭,數代同堂尊卑排輩不容含糊;到如今走進後現代工商業社會,核心家庭已成主流,它主要為生親家庭,但單親、繼親、隔代教養、外配、特殊兒童等情況,同樣不可忽視。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華人家庭教育學 16



家庭教育學:靈性面向

    生命教育的永續發展受惠於教育哲學的多元思考與探索,最新的官方生命教育宏旨添增上「哲學思考、人學探索」兩項並非偶然,而是確實有其需要。早在本世紀初我便提出「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以靈性面向彰顯人學的最高境界。人學在西方係與神學相對,在中華文化的脈絡中則體現出「人文化成」的文化傳承精神;至於西方的靈性境界多指宗教信仰,於中土大可反映出非宗教的人生信念價值。本網誌提倡建構華人本位的家庭教育學,認為華人家庭的核心價值不在於西式宗教信仰,而歸本土人生信念。此一信念長久以來皆奉行儒家思想與教誨,到如今可以朝「儒道融通」的方向轉進,將道家精神列入。

    靈性即是精神性,一般多認為中華文化的靈性精髓包括儒道佛三家,但是佛家的根源在印度,經過本土轉化後得以與道家相呼應;尤其是形成於中土的禪宗思想,宗教學者傅偉勳對於道家與禪宗結合的「心性體認本位」生命學問推崇備至。生命教育所傳授的正是生命學問,這並非認定真偽的知識學習,而屬價值判斷的情意體驗,其最高境界便是靈性開顯。家庭教育的成敗繫於父母有效教養子女,這又需要親職教育真正到位,否則容易上樑不正下樑歪。親職教育屬於成人及社會教育,必然涉及受教者的社會與文化背景;像華人父母如何在孝道氛圍中教養子女,就完全不是西方模式足以涵蓋,建構本土家庭教育學此其時矣。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華人家庭教育學 15



家庭教育學:倫理面向

    後現代社會接納多元成家,並不意味傳統的家庭觀念以及配偶選擇的基礎已經過時,更不應誤導人們形成似是而非的「原罪」心態。既然〈家庭教育法〉明定出兩性、婚姻及倫理教育為家庭教育的範圍與內容,就讓我們適足以通過教育哲學和生命教育的理路,去思考各種相關的可能與限制。首先法規表明是講兩性與婚姻,而這不但屬於「五倫」中的夫婦倫,也反映出傳統文化與社會對於「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基本要求。此等要求可視為古人對於修身齊家的成全,且在無形中存在著男尊女卑的觀點,到如今當然有必要加以批判。但現實中大多數人似乎仍以此為判準標竿,去追求成家立業的理想。

    人生乃是單行道與不歸路,因此必須慎重從事「存在抉擇」,舉凡求學、就業、成家等重大階段,都不應該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完成存在抉擇要進行有效思考,思考有垂直和水平兩個方向,一般人所作的選擇多來自垂直思考,亦即站在同一個立足點上進行因果思考與選擇。舉例來說,媒體廣告多見各種買房買車的商品,讓消費大眾從事「多樣」的選項;但是商人絕對不會提醒人們作出水平式的「多元」選擇,那便是先決定是否一定要買房買車。後現代人生已不止是「結婚生子」單一選項,「結婚無後、不婚不生、非婚生子」都有可能,這正是真正的多元;至於同志成家,只能視為婚姻關係的另類多樣選擇。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華人家庭教育學 14



家庭教育學:社會面向

    生命教育列為國家教育政策後,已發展成高中必修課程,與生涯及家政教育並列;其宏旨不脫哲學與心理學視野,卻未多言社會,因另有社會科教學。但這是指官方觀點而言,一旦放在學校之外,大可採行民間立場,「各自表述、各取所需」;像我就曾經設計一套「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用以開拓生命教育的方向。其中社會面向便提出「家庭觀、社區觀、國家觀、世界觀」四者來次第考察。這其實是傳統儒家「八目」教化的現代版,主要針對「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三目而論;因為發覺現代人已難以直接治國平天下,乃加上「參與社會、服務社區」一環以示永續發展。

    國內有學者從社會學取向建構家庭社會學,提出社會化、角色理論、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社會階層化、社會變遷、家庭結構、父母管教、家長參與學習、父母教與期望等課題;其中社會化與社會角色的議題,經常被人們拿出來討論。人是社會動物,孩子三歲看一生、六歲定八成,如果不在學齡之前順利將之導入社會,並貞定其各方角色,日後的成長發展難免會出問題。不過家長對幼兒的家教到底要深入到那一層,其中爭議仍大。例如前此公投希望將性別平等教育中的同志教育儘早落實到家庭中,就被社會大眾所否決。畢竟性別角色的貞定還是要循序漸進,何況同志的性別取向仍屬少數,入學後再教並不嫌遲。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華人家庭教育學 13



家庭教育學:心理面向

    家庭教育是個體一生所經歷的三大教育型態之首,之於人格養成及有效社會化具有決定性作用。但是一般民眾對於家庭教育的認識,有可能只具備常識之見或刻板印象,有必要以相關學理與法令稍作釐清。依常識看,家庭教育其實只是子職教育,亦即父母對於學前子女的教養與啟蒙,這是就對象而論。然而一旦放在家庭這個生活場域中看,它乃是人們終其一生安身之所在,相對應的教育任務也就擴大許多,像親職教育便屬成人教育。有學者認為家庭教育應歸於社會教育的一環,而西方所指的社會教育卻是社會科教學,至於我們所想像的型態則列為成人教育。此外在美國更有「家庭生活教育」,以安頓社會變遷下的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生活教育」英文原辭中的「生活」也可直譯為「生命」,如此一來亦得以指家庭中的生命教育。但無論如何,家庭教育在臺灣早已於法有據且規定明確,大可作為建構華人家庭教育學的根本基礎。我提倡建構本土化家庭教育學,其根源仍來自西方;它乃是一般教育學的分化延伸,同樣擁有歷史、哲學、心理、社會諸分支。在心理面向上,家庭教育學至少要善用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知識,以改善家庭中的子女學習、身心發展和人際互動。心理學原本屬於哲學,自立門戶僅有一百四十年,卻益發向科學靠攏且努力擺脫哲學影響,這點在西方無可厚非,於華人則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