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唯實主義:科學的哲學




【生死義理0848

碩一時武神父教我們「科學哲學」,選用《科學的哲學之興起》為參考教材,以天主教實在論的立場,對其實證經驗觀點多所批判。而我頭一回接觸到「科學的哲學」之說,則是在閱讀上述劉述先《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內。他開宗明義便提出「科學的哲學」與「科學底哲學」二概念,並明確加以區分。簡單地說,「科學底哲學」即「科學哲學」,係以一般哲學觀點去後設地研究「科學知識」此一課題,可視為知識學的延伸;「科學的哲學」則屬特殊的唯科學觀點之哲學,或謂「科學主義」。《科學的哲學之興起》作者萊興巴哈原為德國物理學家,兼治哲學,屬於一九二、三○年代「維也納學圈」的一員。該學圈標舉邏輯實證主義思想旗幟,成員大多具有科學背景,講究實事求是、無徵不信,大肆批判十八、九世紀以降的形上學唯心傳統。

對一個因為嚮往存在主義人生義理而選擇走上愛智之途的我而言,展開日後三、四十載研究與教學生涯的起點,竟是看似南轅北轍、大異其趣的科學哲學,雖然多少顯示我的知行落差,但也體現出心智多元探索的可能。果然在年屆不惑之際,順著對於生命倫理學、生死學、生命教育一系結合科學與人生的科際探究,二者開始走向融會貫通。尤有甚者,如果四十起是我的「文理並重」時期,則半百時回首向中土思想補課,則屬「東西兼治」之始。順此發展,花甲耳順之後遂有「物我齊觀、天人合一」之領悟,從而形成「大智教化」論述的知行工夫,最終拈出「向死而生、由死觀生、輕死重生」的核心價值。而這一切無不是從我大二選讀生物輔系開始的,當時想到一方面通過存在思考以體認人生意義與價值,另一方面則動手作科學實驗以發現生命的實相與奧秘。

念生物輔系需要數學及基本科學為基礎,我因此將微積分、普通物理學、普通化學、有機化學等一一修過。原本還想進一步選修生物化學,卻因為作有機化學實驗昏天黑地遂望而卻步,從此確認自己眼高手低,沉不住氣,絕非科學家的料。然有此薰習體驗後,我不但堅持修完三年輔系課程,載註於畢業證書上,且終身對科學保持一定的關注興趣,當然也不忘加以批判。「科學的哲學」不免唯物,無形中窄化了哲學視野,卻是出發鑽研科學哲學不錯的進路。雖然當年寫論文時間緊迫,只能對波普後期思想囫圇吞棗一番,最終甚至淪為以譯代著的窘況,但是他的唯實思想的確比前人的唯物觀點開闊也深刻許多,予我心智極大豐收。加上長壽的波普為二十世紀少有之通人,後來透過寫博士論文來研究他的全部思想,多少滿足了我在學術上的雜家性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