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義理07∕48】
吾十有五涉足義理,弱冠之年進入哲學系,悠哉游哉過起大學生活,又靠著僅有的一點慧根考取碩士班,待至快上二年級要準備寫論文,才驚覺心底完全無著落。先前感興趣的存在主義之於我,只屬於獨善生活方式的指引和註腳,一旦真的要拿它引經據典寫論文,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幸好在一位治學嚴謹的神父教授武長德指引下,讓我得以在接下去的二十年間,順利以研究科學哲學安身立命。武神父早年攻讀物理學,來輔大講授「宇宙論」及「科學哲學」,是我在知識探索方面的啟蒙老師。但我於決定走向知性研究之前,還通過隨興閱讀,發現幾位私淑對象:劉述先《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范光棣《韋根什坦底哲學概念》、莫諾《偶然與必然》、萊興巴哈《科學的哲學之興起》;它們引領我實事求是、無徵不信,走往實證經驗傾向的唯實主義路徑上。
唯實是唯物與唯心之外的第三路徑,為我所研究的波普所堅持。波普是西方科學哲學大家,思路清晰,文字簡潔,頗能滿足我心智上以簡馭繁、避重就輕的胃口與潔癖,遂先後取其思想撰寫碩、博士論文。不過在真正涉足波普之前,我的思路主要受到上列四者影響;尤其是莫諾結合分子生物學與存在主義的《偶然與必然》,曾被《新聞週刊》列為二十世紀百部巨作之一。莫諾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受存在主義思想薰陶,通過對生命大分子性質的解讀,發展出一套唯物的自然哲學與人生義理,甚為波普所肯定。閱讀此書時,我在生物輔系已修了不少學分,深感將哲學跟生命科學予以整合,正是探索人生義理的嶄新途徑。一九七○年代生物學哲學剛剛興起,連波普都不能免俗,也和諾貝爾獎神經科學家愛克力斯合寫了一部《自我及其頭腦》,我即以研究此書撰寫碩士論文。
《偶然與必然》幾乎可說是無神存在主義的科學證明,莫諾以極其唯物的觀點指出,生命大分子結構從無機到有機再到生命的演化,在地球上發生全屬偶然,絕無造物主之手介入;然而當有智力的人被演化出來,人類文明與社會文化的出現就成為必然,人們必須對其負責。這與沙特所言,人是被拋於世上,擁有澈底自由,也就必須對自身命運完全掌握,以及老子所謂「天地不仁」的說法,三者何其類似!一旦不具有超越的力量牽引我們,就沒有理由在困境中「怨天」了;一切盡其在我,此即真正頂天立地、獨當一面的個人「存在」。我雖然不全解其中意,卻在直覺上被其孤高壯烈鼓舞激勵,成為威廉詹姆士所指不信宗教「硬心腸的人」,而對那些靠著宗教慰藉「軟心腸的人」不以為然。但我當時還是自認擁有堅實信仰,那便是存在主義與唯物主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