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存在主義:意志與表象




【生死義理0648

齊克果是因信稱義、立身證道的新教基督徒,反對當時體制森嚴、以威權宰制信眾的天主教會。猶記一九六○年代在臺灣,頭一個系統翻譯與研究齊克果的孟祥森,作為天主教輔仁大學第一屆哲學所碩士研究生,竟因為寫作有關齊克果論文而觸怒教會,晚了三年才勉強畢業拿到學位。其實最有名跟體制威權對立的哲學家就是叔本華,他初任大學教職,故意選擇跟大學閥黑格爾在同一時段開課,結果乏人問津而悻然辭職,從此靠家族遺產以寫作終老。學院門牆頗似兩面刃,一面培養人才,另一面則埋沒人才。日本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江崎玲於奈曾表示,大學裏有太多教授大師坐鎮,年輕學子遂「難以自立」;而他則是畢業後立即投效企業界,而得以獨當一面勤作研發,三十出頭就完成個人創舉。當然這些特立獨行的情況,在現今很難碰到,但其中卓爾不群的精神卻歷久彌新。

高中時代接觸的存在主義其實只是文學作品而已,因此僅圍繞著沙特、卡繆、齊克果幾個人;而我對尼采的超人並不熱衷,唯有對他讀到叔本華著作如獲至寶狂啃至廢寢忘食的經歷印象深刻。當時除存在主義、道家、禪宗外,精神分析也不時吸引住我;其中佛洛伊德的「原欲」觀點,正來自叔本華的意志主義。佛洛伊德曾為文盛贊尼采,卻否認受叔本華影響,反而令我益發肯定其中的關聯性。高中時初識叔本華,是從同學處借得美國史學家威爾杜蘭所寫《西洋哲學史話》,他評價叔本華為「史上最偉大的二流哲學家」,立即引發我的好奇心。人們多視其為「悲觀哲學家」,並因他跟尼采都歧視女性而頗有微言,我卻對他討論自殺的文章甚表欣賞。悲觀憤世卻反對自殺,是擇善固執的存在抉擇,叔本華可視為齊克果之外另一位存在主義的先驅。

叔本華的悲觀思想來自印度原始佛教對「諸行皆苦」的認識,但身處西方,他僅把東方宗教的身心修行工夫,轉化為對人生義理的思想深掘撰述,盡其一生不斷耕耘,終於晚年博得盛名而含笑九泉。西方哲學家、思想家知行不一者比比皆在,叔本華尤其是為自己的偏見找理由之佼佼者,而這正是其人生義理的實踐。他一反過去兩千多年重視理性思辨的特質,獨樹一幟地標榜情感意志的重要性。尤其他受到牛頓力學的啟發,認為任何事物及其活動,皆可由意志力呈現為表象來解釋。其中最強烈者,莫過於生物有機體傳宗接代的生殖意志。它不止指生育而已,還包括生命個體終其一生的種種作為,佛教視之為人生「八苦」。佛洛伊德繼承此說,將之用科學理論包裝,發展出一整套精神分析的醫療技術,對二十世紀的文明演進影響深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