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義理09∕48】
波普為生長於維也納的猶太裔英國哲學家,活至九十有二高齡,跨度幾乎貫穿整個二十世紀。他雖以科學哲學為強項,但更是重要的政治與社會哲學家,並因學術成就而冊封為爵士。波普跟維也納學圈的成員類似,早年受數學及物理學訓練,亦曾為學圈外圍人士。學圈的哲學立場是「邏輯實證論」,希望以經驗「證實」我們所感知的事物;但波普卻認為這在邏輯上站不住腳,反之「證偽」則有可能。這是就嚴謹的學術要求而言,一般情況下人們大多確認自己的感知無誤,根據的乃是「常識」,亦即「通常見識」。大家所見識到的事物絕非虛幻,而屬實實在在;倘非如此,則人際溝通必出現困難,人群社會亦難以組成。我自忖資質魯鈍,缺乏哲學人應有的抽象知識思辨能力,卻相信通過豐富的常識之見,同樣可以逐漸達致智慧。
波普自稱其思想為「常識實在論」,實在論即唯實主義,相對於觀念論或唯心主義;前者認為世界實際存在,後者則視之為觀念幻象。此一相對性最早來自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師徒二人,師父認為感知所見乃虛幻,思辨所及方真實;徒弟則表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大膽修正老師的意見,卻未予全盤否定,僅擴充為經驗與理性所指皆真實。這種實在論原本具有形上本體的預設,因為亞里斯多德還相信萬物存在的背後有個「第一因」,相當於「形而上者謂之道」。古希臘時期的這種預設純屬哲學推理,至中世紀結合基督宗教信仰,第一因就變成天主上帝了。波普不信神,僅視形上學為科學的前身,一如宇宙論或自然哲學。他的關注焦點遂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對中世以後近代哲學中的笛卡兒身心二元觀予以加碼,而形成其獨創的「三元世界」理論。
波普的三元認識論容後再談,倒是他的常識實在論看似為無過與不及的中庸之道。盡量汲取並憑藉常識,實實在在地活著,不就是日常生活的寫照嗎?我活到老之將至的今天,並不覺得這種平常心有何不妥。放眼望去,絕大多數人都未曾念過哲學,還不是日日是好日,我又何需庸人自擾?反身而誠,人既然是唯一能夠設想死亡的動物,便可由此認識到終其一生的生存、生涯、生趣之種種。就我而言,在安定中求進步,平實、平淡、平凡過一生並無不妥,亦堪稱足夠。雖然剛開始向學時年少氣盛,心浮氣躁,極力想揭示存在主義之大旗以反抗世俗、彰顯自我;但是十年已過必須靜下心來寫論文,反倒是波普的常識實在論帶給我相當的安定力量。我就這麼又花了十年時間在他的常識之見中,終於摸索出一條安身立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