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就是講故事,「後設」則提示講了那些故事,「後設的後設」更有講清楚說明白何以要講故事的意思。對此我盡量避免畫蛇添足,而是落實文以載道,畢竟以後也沒啥機會揮灑了。網誌貼至此際我已年屆七二,發現七十方得從心所欲的孔子,也就活到這把歲數。小子斗膽,不敢造次聖人,暮年餘生還是順乎自然自求多福的好。回到說故事上面來:「歸納我的一生著作,大致可分為『科學人文、生命教育、大智教化』三時期;始自二十五歲準備撰寫碩士論文,至四十有四創辦生死學研究所,以及五十有五體現中華本土的生命學問從而至今。」其中「『科學人文』探索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的關聯,……不能只站在自己所屬學科的本位立場看問題,而必須盡可能地涉獵對方領域。」對此我先後修畢生物輔系學分,並完成全部MBA課程,算是對自然與社會領域皆有所系統涉獵。
至於從生命教育到大智教化,其實可視為一道教學光譜上的連續統。各級學生在學校接受官方設計的生命教育課程,如今高中已列為必修;而我所提倡的大智教化則屬成人教育,更強調自我學習教化。「生命教育是臺灣在地的教育政策,由於內容正向,近年也在大陸受到重視;不過對岸絕口不談宗教,而從心理健康教育著手,思想政治教育也會借題發揮。根據我觀察,生命教育在性質上接近『德、群、美』三育之統整……。」至於大智教化,「最簡單的意義,就是凝聚古今中外聖賢才智大智大慧所推廣普及的安身立命了生脫死之道。它主張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華人應用哲學,是以道家思想精神作為核心價值,在政治現實中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破除儒家不合時宜的『正名』觀。」此乃大智教化的現實關注,畢竟一旦像烏克蘭被迫捲入代理人戰爭,絕對是最嚴重的不智之舉。
避戰解套之道何在?「此岸的民國與彼岸的共和國和平共存並非沒有可能,設計一座在二者上位的虛擬之中華邦聯共同體即是一種選項。……邦聯可名為『大中華邦聯』,簡稱『中華』而非『中國』,以消弭刻板印象。總之這是統獨之外的第三條路,其『大屋頂理論』值得用心考量。」而在全書後記中,提及前副總統呂秀蓮,特別指出:「有人詆譭她為『華獨』,但獨派能夠著書立說《兩岸恩怨如何了》,擁抱『一個中華』觀點,比起藍綠白各路人馬高明多了,值得大家用心關注。」我的苦口婆心也許得不著兩岸同胞認同,就像大智教始終未獲華人青睞,但我正是擇善固執地把所感所思所悟形諸文字,留下歷史的註記,讓後世評評公道。反身而誠,自認是個不可救藥的「中國傳統文人」,希望擁抱「審美生活方式」,一如我的臉書自述:「城之隱者,今之古人;思者醒客,智者逸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