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死學》出版於《新生命教育》七個月後,可視為姊妹攜手的代表作,但書寫方式有所出入;在本書的主體部分,我又回到運用自如的百帖千字文體裁,以彰顯生死議題的情意本真。本書乃是前書的延續,序言有云:「《新生命教育》……於2019年秋天問世,靈感似乎沒有就此打住,文思泉湧之下,本書《新生死學》又成為前書的『接著講』。『接著講』是當代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所提出的創新治學方法,但在此之前必須先謹守傳統『照著講』。這兩點在我看來,不啻體現出宋儒陸九淵所指『我註六經』和『六經註我』的不同學問工夫……。不惑之年接觸到由哲學家傅偉勳所創的生死學,便將之視為哲學『愛好智慧』之大用;眼前《新生死學》一方面對他的體用思想『接著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自己多年思索的更上層樓。」此時距我所寫頭一種生死學教科書已近二十載。
早期所寫生死學教科書是為空大電視教學節目之用,因無法直接面對觀眾,只能有板有眼地謹言慎行。晚近上通識課以傳道授業解惑,臺下坐著年紀差了半世紀青春無法擋的小姑娘及小伙子,作為學生眼中真正的「老」教授,對生老病死加怪力亂神的課題敘事講古,也許更能發揮大智教化的綜效,因此乃有本書的誕生。全書共分上下兩篇〈知道〉與〈行動〉,每篇兩章,每章四節,每節六帖,以哲理小品娓娓道來,死生大事盡在其中矣。上篇介紹「死學」及「生學」,主題分別包括「死亡體驗、死亡現象、死亡知識、死亡智慧」和「生命科學、生命教育、生命學問、生命情調」;下篇討論「關懷」及「新生」,包含「關懷倫理、關懷實踐、關懷專業、關切人生」和「新生活、新生涯、新生趣、新生死」。《新生死學》的副題《生命與關懷》,正是上述諸課題的核心價值與競爭力。
不同於長期沿用講授的「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與「生死教育、生死輔導、生死關懷、生死管理四大專業」之內容,《新生死學》更多參考「解決問題導向學習」(PBL)的精神,用一個個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的小問題,去激發學生哲理思考能力。例如我在論及死亡體驗時寫道:「一般而言,人際關係的有無,可視為究竟是死亡體驗亦或死亡現象的判準,畢竟死亡現象大多事不關己。此中心理狀態繫於『關懷』,關懷包含『關心』與『照顧』兩部分。後者直接及於對象,無論相干與否;前者……僅止於在乎,但於在乎對象會出現失落感受,……我視之為死亡體驗。相對便屬似有若無身外之事的死亡現象……。」現代人在處理悲傷失落情緒時有可能過與不及,有必要就事論事加以反思,盡量執中道而行。畢竟世事無常,面對生死就必須學會放下捨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