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立言 86:《新生命教育——華人應用哲學取向》(三)

 


 

        《新生命教育》是我所有著作中談論政治最豐富也最直接的一部,組成第三篇「人生意理」的三章〈自我貞定〉、〈社會實踐〉、〈國族認同〉皆圍繞著政治而發,而其緣起則來自之前三年《學死生》之中〈大智教化的本土化與在地化〉一文:「大智教化主要為臺灣人所設計,臺灣人就是中華民國國民,其生命故事既有中華文化的本土元素,亦呈現臺灣民風的在地色彩,缺一不可。……現代化……可助人實事求是,擺脫怪力亂神;後現代化……得以促成水平思考,化煩惱為菩提。水平思考乃相對於垂直思考,後者為收斂的因果性思考,前者則為發散的跳躍性思考。以國家認同為例,破釜沈舟獨立建國屬於垂直思考的結論,維繫中華民國的命脈於不絕則歸水平思考的慧見。」此岸的民國與彼岸的共和國和平共存並非沒有可能,設計一座在二者上位的虛擬之中華邦聯共同體即是一種選項。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提法在世紀之交時便已浮上檯面,連戰及哲學家勞思光皆有此建言,對岸領導人也未予全盤否定。但真正提出具體作法的乃是曾任陸委會文教處長的龔鵬程,在2018年出版的六十自述《龔鵬程述學》中提出宏論:「今後之所謂大一統、大同,……只能是國族與全球化之中間狀態。即中華共和邦聯……。這種型態,大英國協業已行之有年,足供參考,並非天方夜譚,且利益十分明顯(由於享有共同語言、不成文法傳統及其他規範,邦聯成員國相互間的合作,至少就能提高十~十五%的效率),也沒有誰吃掉誰的隱憂及防衛。內部不再做軍備競賽、撒錢外交競爭及各種內戰內耗。社會、經濟、文化之發展自然也會飛速成長。」邦聯可名為「大中華邦聯」,簡稱「中華」而非「中國」,以消弭刻板印象。總之這是統獨之外的第三條路,其「大屋頂理論」值得用心考量。

 

        目前臺灣這座島嶼上所發生的國族認同危機益發嚴重,且不斷撕裂人心,導致親痛仇快十分不智。我在本書後記中提出令人深思的現象:「今春將到金門為教育所專班授課……。金門屬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和長久吵著鬧獨立的臺灣島若即若離,足以讓我跟同學們冷靜思考個人與國家、安身與了生的契機。……我建議以『邦聯制』……作為民國『尊嚴活』……的可能選項。尊嚴的前提是自主,亦即請『他者』適時放手,讓當事人通過自覺走向自抉作成自決。……一家親的尊嚴活則可以展開談判求同存異。」兩岸談判的重點理當放在認同一個「大中華」的前提下,爭取不被對岸矮化,勿將我們視為地方政權或流亡政權,而是渡海偏安政權。歷史上的東晉、南宋、北元、南明皆屬之,南明名義上還統治過臺澎與金門,因為鄭成功奉南明為正朔。以史為鑑,或能尋得解套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