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誌上貼文已行之有年,谷歌和聯經的個人部落格自2016年底起同步上線,至今已累積達六百二十二篇;而臉書粉專則自七旬之日起加入,剛完成集大成之作全書登載。三處皆名為「大智教化院」,可視為我所創立的虛擬傳統書院,更自稱為書院「山長」。事實上我的確做過一陣子實體書院院長,2013年底受邀擔任四川成都「都江堰國學院」院長,又稱「岷江書院」,於孔廟暮鼓晨鐘之中薰習儒者風範。但在文廟內辦學甚至領導祭孔,彷彿身處西方中世紀的神學院,對我這個難守禮法不拘小節的另類而言,終究不易適應而主動求去。未料十年之後出席新儒家座談會活動,聞及儒者諸君放言「護教」高論,同樣深感非此中人也,乃敬而遠之,並尋思如何在暮年餘生穩當走自己的路。自視為「中國傳統文人」,我當然不會排斥儒家,但更希望過著儒道融通的「審美生活方式」。
「儒陽道陰、儒顯道隱、儒表道裏」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儒道融通狀態,其中奧義已在網誌《大智教》有關〈美育化宗教〉諸篇有所發揮。別的不說,光看我於尚友古人中所推崇的七組人格典型「莊周、七賢、陶潛、樂天、蘇軾、唐寅、三袁」便可見一斑。至於本網誌《立言》,多少反映出我作為思者醒客、智者逸人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我於學術博雜而不專精,只吸納常識性學養為己所用,所發展體現的「天然哲大智教」相信平易近人,不致故弄玄虛。寫書走進六經註我後,就不再預設給專家讀,以免不相應。順便提一句,《六經註——我的大智教化》出版於2018年秋季屆齡之際,作為學思憶往,百帖千字文已完全連載於谷歌及聯經兩處網誌部落格之上,歡迎感興趣的朋友上網一覽。「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正是我持續貼文的一貫願望。
作為獨善吾身的自了漢,大智教化無異自我貞定的方便法門,不揣淺陋寫出來以文會友,說不定還是有人會心有戚戚焉,就像我於尚友古人時那般道喜充滿。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以傳統文人自居,多少有些傳承因緣。家父鈕先銘與家叔鈕先鍾均著作等身,分別擔任過正中書局和臺灣新生報總編輯;我持續寫作雖非刻意思齊,多少仍受到一定的潛移默化影響,似乎冥冥中助我走上文人之途。高中及大學都曾出任校刊主編,除教書外唯一的社會經驗是在雜誌社當記者和編輯,耍筆桿和耍嘴皮還真的成為文人的宿命。但我願知命而不認命,立言以不朽或許是奢望,自我貞定則為可以實現的目標,老後覺得雖未至亦不遠矣。寫作回溯既往,往事歷歷在目,當下頗有所感,遂拈出十六字真言:「吾心有主,道喜充滿;自我貞定,大智教好!」有緣朋友讀後或能心領神會,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