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立言 93:自我貞定

 


 

在網誌上貼文已行之有年,谷歌和聯經的個人部落格自2016年底起同步上線,至今已累積達六百二十二篇;而臉書粉專則自七旬之日起加入,剛完成集大成之作全書登載。三處皆名為「大智教化院」,可視為我所創立的虛擬傳統書院,更自稱為書院「山長」。事實上我的確做過一陣子實體書院院長,2013年底受邀擔任四川成都「都江堰國學院」院長,又稱「岷江書院」,於孔廟暮鼓晨鐘之中薰習儒者風範。但在文廟內辦學甚至領導祭孔,彷彿身處西方中世紀的神學院,對我這個難守禮法不拘小節的另類而言,終究不易適應而主動求去。未料十年之後出席新儒家座談會活動,聞及儒者諸君放言「護教」高論,同樣深感非此中人也,乃敬而遠之,並尋思如何在暮年餘生穩當走自己的路。自視為「中國傳統文人」,我當然不會排斥儒家,但更希望過著儒道融通的「審美生活方式」。

 

       儒陽道陰、儒顯道隱、儒表道裏」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儒道融通狀態,其中奧義已在網誌《大智教》有關〈美育化宗教〉諸篇有所發揮。別的不說,光看我於尚友古人中所推崇的七組人格典型「莊周、七賢、陶潛、樂天、蘇軾、唐寅、三袁」便可見一斑。至於本網誌《立言》,多少反映出我作為思者醒客智者逸人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我於學術博雜而不專精,只吸納常識性學養為己所用,所發展體現的「天然哲大智教」相信平易近人,不致故弄玄虛。寫書走進六經註我後,就不再預設給專家讀,以免不相應。順便提一句,《六經註——我的大智教化》出版於2018年秋季屆齡之際,作為學思憶往,百帖千字文已完全連載於谷歌及聯經兩處網誌部落格之上,歡迎感興趣的朋友上網一覽。「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正是我持續貼文的一貫願望。

 

作為獨善吾身的自了漢,大智教化無異自我貞定的方便法門,不揣淺陋寫出來以文會友,說不定還是有人會心有戚戚焉,就像我於尚友古人時那般道喜充滿。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以傳統文人自居,多少有些傳承因緣。家父鈕先銘與家叔鈕先鍾均著作等身,分別擔任過正中書局和臺灣新生報總編輯;我持續寫作雖非刻意思齊,多少仍受到一定的潛移默化影響,似乎冥冥中助我走上文人之途。高中及大學都曾出任校刊主編,除教書外唯一的社會經驗是在雜誌社當記者和編輯,耍筆桿和耍嘴皮還真的成為文人的宿命。但我願知命而不認命,立言以不朽或許是奢望,自我貞定則為可以實現的目標,老後覺得雖未至亦不遠矣。寫作回溯既往,往事歷歷在目,當下頗有所感,遂拈出十六字真言:「吾心有主,道喜充滿;自我貞定,大智教好!」有緣朋友讀後或能心領神會,呵呵!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立言 92:《宇宙與人生——大智教的貞定》(三)

 


 

「敘事」就是講故事,「後設」則提示講了那些故事,「後設的後設」更有講清楚說明白何以要講故事的意思。對此我盡量避免畫蛇添足,而是落實文以載道,畢竟以後也沒啥機會揮灑了。網誌貼至此際我已年屆七二,發現七十方得從心所欲的孔子,也就活到這把歲數。小子斗膽,不敢造次聖人,暮年餘生還是順乎自然自求多福的好。回到說故事上面來:「歸納我的一生著作,大致可分為『科學人文、生命教育、大智教化』三時期;始自二十五歲準備撰寫碩士論文,至四十有四創辦生死學研究所,以及五十有五體現中華本土的生命學問從而至今。」其中「『科學人文』探索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的關聯,……不能只站在自己所屬學科的本位立場看問題,而必須盡可能地涉獵對方領域。」對此我先後修畢生物輔系學分,並完成全部MBA課程,算是對自然與社會領域皆有所系統涉獵。

 

至於從生命教育到大智教化,其實可視為一道教學光譜上的連續統。各級學生在學校接受官方設計的生命教育課程,如今高中已列為必修;而我所提倡的大智教化則屬成人教育,更強調自我學習教化。「生命教育是臺灣在地的教育政策,由於內容正向,近年也在大陸受到重視;不過對岸絕口不談宗教,而從心理健康教育著手,思想政治教育也會借題發揮。根據我觀察,生命教育在性質上接近『德、群、美』三育之統整……」至於大智教化,「最簡單的意義,就是凝聚古今中外聖賢才智大智大慧所推廣普及的安身立命了生脫死之道。它主張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華人應用哲學,是以道家思想精神作為核心價值,在政治現實中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破除儒家不合時宜的『正名』觀。」此乃大智教化的現實關注,畢竟一旦像烏克蘭被迫捲入代理人戰爭,絕對是最嚴重的不智之舉。

 

避戰解套之道何在?「此岸的民國與彼岸的共和國和平共存並非沒有可能,設計一座在二者上位的虛擬之中華邦聯共同體即是一種選項。……邦聯可名為『大中華邦聯』,簡稱『中華』而非『中國』,以消弭刻板印象。總之這是統獨之外的第三條路,其『大屋頂理論』值得用心考量。」而在全書後記中,提及前副總統呂秀蓮,特別指出:「有人詆譭她為『華獨』,但獨派能夠著書立說《兩岸恩怨如何了》,擁抱『一個中華』觀點,比起藍綠白各路人馬高明多了,值得大家用心關注。」我的苦口婆心也許得不著兩岸同胞認同,就像大智教始終未獲華人青睞,但我正是擇善固執地把所感所思所悟形諸文字,留下歷史的註記,讓後世評評公道。反身而誠,自認是個不可救藥的「中國傳統文人」,希望擁抱「審美生活方式」,一如我的臉書自述:「城之隱者,今之古人;思者醒客,智者逸人。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立言 91:《宇宙與人生——大智教的貞定》(二)

 


 

「宗教」原有「立宗設教,度化信眾」之意,但我以「一個人的宗教」自許,僅待「開宗明義,自我教化」;換言之,貫澈實踐深思熟慮後的人生觀而已。回想個人一生際遇,說來也算幸運。任教長達四十二載,大多講授人生哲理相關課程;學生是否真正受教不得而知,於我倒是頗能教學相長,終至拈出自家本事,成一家之言。在本書結尾,我有如下反思:「任何宗教信仰除了生死許諾之外,餘皆無關宏旨;一旦發現許諾之虛妄,宗教也就失去理想上的存在價值。……為保存宗教之實用性,將其理想初心朝美感化、美學化、美育化超度,遂不失為一條可行途徑。……『我手寫我心,存在即自知』便是我個人的美育化宗教。」回顧大半生的書寫歷程,說「自我救贖」太過沉重,謂「自我療癒」不免消極,唯有「自我貞定」可堪欣慰。書冊既然問世,立言已不朽矣。

 

我心目中的立言不朽,沒有儒家「三不朽」那般崇高意涵,而是像波普所言「世界三」的常識性觀解。波普是我碩、博士論文專研對象,他提出「世界一、二、三」,分別代表「物質、心靈、文化」。作為身心一體的個人百年之後,其所創作的事物卻可以長久保存,甚至成為社會文化及世界文明的一部分。這在資訊時代的今天看來尤其深切,圖文資訊一旦數位化存檔,就有機會永垂不朽,當然也可能遺臭萬年,於是下筆更要小心謹慎了。本書的創作雖不脫自我標榜,但於不忘初心之際,還是想到感恩惜福,至少有六本他人著作於我印象深刻而帶來啟蒙之功。這是一種讀書樂,「對我創立天然哲大智教影響深遠。讀書讀到拍案叫絕甚至廢寢忘食的境地,就是作者寫出了讀者想說的話,從而深獲己心。最佳例證可見於尼采讀到叔本華代表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為之折服不已……

 

        我這個人心浮氣躁,缺乏定力,終身好讀書不求甚解,雖然一度藏書上千,到頭來只挑出六種稍作發揮,目的是想呈現本身創作歷程的來龍去脈。這其中有五本於早年啟發了對宇宙與人生的提問,另一則至中年開示出安身與了生之道。日後在教學研究之際不忘著書立說,連自己都感到意外。集大成之作《宇宙與人生——大智教的貞定》於2021年秋季出版,是我返校擔任客座教席三載唯一繳出的具體成績單。原本期待引導碩士生在官方補助下,朝生命教育的研究道路前進,無奈事與願違,遂選擇急流勇退而「七十致仕」。致仕離退後決定將本書陸續貼上網誌以廣結善緣,全書後半「寫」的部分已以《大智教》為題全盤呈現,眼前則為「書」的部分收尾之作,列入專為《立言》而作的增補三帖。一如前述,可視為「後設的後設敘事」,多少帶有借題發揮的目的,留下些許雪泥鴻爪。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立言 90:《宇宙與人生——大智教的貞定》(一)

 


 

我從2013年暑假自願提早離退,至2020年秋季受聘為客座返校專職授課,期間七載雖然自由自在,但也活成一個「擺盪的人」,隨緣流轉而已。這些日子不是去雲遊神州,就是留下來寫作、兼課及當志工,比較具體的收穫則是出版了五本書。尤其是《新生命教育》和《新生死學》於七個月內接續問世,自視為此生代表作,寫出來於願足矣。之後回返校園生涯,以二書為授課教材,教學自有一番新境界,不過教大學生通識課與研究生專門課還是有差。我由教育所主聘,有義務指導碩士生寫論文。看他們在選題目時煞費苦心,就想起自己二十五歲初起步時的類似情景。教育所大多作量化或質性的社科研究,有跡可循;哲學則歸專家或專門的人文研究,盡力而為。像我當年研究波普的科學哲學,便屬針對某位專家的特定議題下功夫探討,適可而止。

 

有回對此靈機一動,突發奇想;想我著述不輟,也以大智教化成一家之言,若拿自己的成果作研究會是何樣?當然我的一家之言始終未得學界認可,並不成氣候,卻也無妨於反身而誠下的自我貞定,乃興起對自家本事進行「後設敘事」的念頭。這是一種站在後面、外面或上面說故事的研究方法,多少可以還原部分創作時的心路歷程,《宇宙與人生——大智教的貞定》正是在這種心境下成為寫書計畫的。本書分為「書」與「寫」兩部分,後者包括兩篇議論文章〈從宇宙看人生:新自然哲學〉及〈從人生看宇宙:美育化宗教〉,全文已以九個半月時間連載於本網誌。前者則呈現為九十篇千字文,紹述個人三十三部書冊及六種他人著作。眼前再針對本書增添三篇,僅呈現於本網誌可謂「後設的後設敘事」。長此貼文已盡其功,願能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在本書引言中我就表示,《宇宙與人生》原本是三十幾年前寫博士論文的主題,如今再度使用,頗有「吾道一以貫之」的意味。畢竟「宇宙與人生乃係新儒家學者唐君毅所指哲學探討對象,他認為『從人生看宇宙』方能『直透本原』,反之則步入『最彎曲的路』。而我正是花了大半輩子從後者走向前者,一生著述便反映其中的心路歷程;如今重新咀嚼,遂有作為集大成的去蕪存菁文字。」算一算自己為人師表至今共四十二載,受教者不在少數,卻始終未得任一真正的弟子門生傳人,只能說吾道頗孤。但我自認的確是在擇善固執地探索「生命的學問」,不斷著書立說的動力即由此而生。這種治學上的孤獨感經過半生淬鍊,竟然奇妙地轉化出某種靈動,凝聚而成反諷式的擬似宗教之「大智教」。對此我乃仿效高行健大作《一個人的聖經》,而名正言順地擁抱自家「一個人的宗教」了。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立言 89:《新生死學——生命與關懷》(三)

 


 

        平心而論,我的後半生跟生死學與生命教育糾纏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生聚教訓日益精進之餘,早就遠遠超越之;此際竟然仍因襲舊名僅冠上「新」字,純粹是隨俗地借題發揮。其實我心目中只有大智教化與大智教,近作《宇宙與人生——大智教的貞定》即為此而寫。寫出來就是一種發表,出書則為善結有緣人;道不同不必為謀,老後深有此自覺。對於《新生死學》的出版我寫道:「體現出我所提倡的『向死而生、由死觀生、輕死重生』生死關懷,也適巧反映出孫子『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大智大慧。」至於持續寫作的因緣,則有如下反思:「雖然我不太欣賞『療癒』的消極說法,而喜用積極的『貞定』一辭,但反身而誠之下,發現數十年創作的心路歷程,多少還是有些自我療癒的成分在內。我所療癒的是失落感,是對『是非成敗轉頭空』的神傷,而勤於寫作不吐不快……

 

       本書除了百帖千字文洋洋灑灑一吐為快外,還是有些原創的成分在內,附篇〈建構老病學〉正是最佳例證。此為全書最晚完成的論文,成稿於2020年初,考其緣起如下:「在建構新生死學告一段落之際靈感突至,想到何不順勢建構『老病學』,讓生老病死的討論無所偏廢。……生與死之間的老或病雖不必然會發生,但它們終究還是大多數人的生命體驗。反思『老病纏身』正是我當下的人生處境,借題發揮遂多少會現身說法,議論文章乃呈現為心得寫作,同樣說與有緣人聽。……本論文採用我所提出的『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加以舖陳,希望盡可能面面俱顧,藉以推廣『大智教化』。」為了想早日發揮此一新論述的影響力,我於本書問世不久,就將論文分段貼上網誌,並在課堂上廣為宣傳,可惜並未激起多少回應,足見吾道仍孤。

 

        在〈建構老病學〉的末尾我寫下:「面對生老病死的態度見仁見智,像我只想活到七十六歲;未料2018年電影『十年日本』竟預言十年後要推廣『七五終老計畫』,以自願安樂死來減輕政府負擔,構想值得深思。……以議論文章借題發揮並非憤世嫉俗的危言聳聽,而是振聾啓聵的苦口婆心。近年生死學在兩岸蔚為流行,對推動臨終關懷與悲傷輔導頗有助益。但那主要是在處理死期已近的狀況,對於老病纏身無可適從的人卻沒有直接作用,建構老病學的想法遂在我的內心應運而生。」老病死的討論在現實生活中率皆負面,大多數人都聽不進去,除非自己碰到。疫情蔓延中我仍不斷在從事正向思考,如何破解兩岸僵局便是焦點。中國智慧黨黨魁李敖曾提出一套積極作法,建議當局主動去跟對岸打交道,先認同「一中」框架,細節再慢慢磨合。此雖知其不可而為的努力,卻屬大智之見。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立言 88:《新生死學——生命與關懷》(二)


 

        生死學創始於傅偉勳大作問世之日,於今已達三十二載,而依照他的理想和理念所設立的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則茁壯至連博士班都已齊備。但身為該所創所所長,我卻始終對生死學的性質感到困惑,例如它究竟該較多關注生還是看重死。因此我於2019年暑假寫了一篇論文〈後設生死學〉對之進行後設考察,不久便在上海師大一場生死學研討會上發表;會議論文已結集成冊出版,我的文章列在篇首,足見它具有開宗明義的作用。在論文中我寫道:「生死學問世近三十載,名相的含糊始終存在,一如哲學之莫衷一是。……『生』、『死』二字連用,在華人社會往往習慣成自然,以至於傅偉勳很自然地將『死亡學』擴充為『生死學』。……擴充後的『生死學』乃係『生命學』與『死亡學』的結合。傅偉勳其實在借題發揮,有意將華人的『生命學問』銜接上西方的科學知識……

 

        傅老良苦用心反映出他的傳統文人性格,這可由他去世前出版的自傳題為《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得見一斑;尤其當他強調以道家和禪宗思想為主的「心性體認本位」治學方向,華人生死學跟西方死亡學的分野便明顯可見。但是放在現實考量,生死學若走向「虛學」途徑,發展會大受限制,因為它不見得會比其他基礎學科探討生死議題更有見地。眼前唯一可行方向是盡量走向「實學」,以解決實際問題;證之以南華生死系發展諮商與殯葬路線大受歡迎,便知所言不假。事實上,作為跨領域的中游學科,生死學唯有將自己定位為跟教育學、輔導學、護理學、殯葬學相輔相成,方能跟這些專業互補互利。至於要在哲學與宗教方面持續探究多所發揮,還是朝向生命學去努力較易有建樹。生命學由日本生命倫理學者森岡正博所創,必須加以本土轉化,方能成為真正「生命的學問」。

 

        生命學與生命教育的提法分別來自東洋和西洋,必須通過本土轉化始能有效落實於在地實踐。身為住在海島臺灣偏安民國的子民,我宣揚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大智教,以推廣大智教化為暮年餘生的終身職志,就是看見世事無常下實有必要更積極地自我貞定,個人與國家都是一樣。回顧《新生死學》在校對時,我加上新冠肺炎導致十二萬人確診、五千人死亡的資料;一年多後潤飾《宇宙與人生》,數據分別增至一億五千二百萬及三百二十萬。尤其世紀疫情讓僅占世界人口二十分之一的美國,死亡人數卻多達全球五分之一。此與民粹總統亂政脫不了關係,但是放眼看去,此前一年只有我國政府力挺川普,只因他疾言反中。另外官方說法仍死咬「武漢肺炎」不放,就當作是負氣之舉罷!此刻憶起李敖於2007年成立「中國智慧黨」,以對付「臺灣笨蛋黨」,不禁為之莞爾。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立言 87:《新生死學——生命與關懷》(一)

 


 

        《新生死學》出版於《新生命教育》七個月後,可視為姊妹攜手的代表作,但書寫方式有所出入;在本書的主體部分,我又回到運用自如的百帖千字文體裁,以彰顯生死議題的情意本真。本書乃是前書的延續,序言有云:「《新生命教育》……2019年秋天問世,靈感似乎沒有就此打住,文思泉湧之下,本書《新生死學》又成為前書的『接著講』。『接著講』是當代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所提出的創新治學方法,但在此之前必須先謹守傳統『照著講』。這兩點在我看來,不啻體現出宋儒陸九淵所指『我註六經』和『六經註我』的不同學問工夫……。不惑之年接觸到由哲學家傅偉勳所創的生死學,便將之視為哲學『愛好智慧』之大用;眼前《新生死學》一方面對他的體用思想『接著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自己多年思索的更上層樓。」此時距我所寫頭一種生死學教科書已近二十載。

 

        早期所寫生死學教科書是為空大電視教學節目之用,因無法直接面對觀眾,只能有板有眼地謹言慎行。晚近上通識課以傳道授業解惑,臺下坐著年紀差了半世紀青春無法擋的小姑娘及小伙子,作為學生眼中真正的「老」教授,對生老病死加怪力亂神的課題敘事講古,也許更能發揮大智教化的綜效,因此乃有本書的誕生。全書共分上下兩篇〈知道〉與〈行動〉,每篇兩章,每章四節,每節六帖,以哲理小品娓娓道來,死生大事盡在其中矣。上篇介紹「死學」及「生學」,主題分別包括「死亡體驗、死亡現象、死亡知識、死亡智慧」和「生命科學、生命教育、生命學問、生命情調」;下篇討論「關懷」及「新生」,包含「關懷倫理、關懷實踐、關懷專業、關切人生」和「新生活、新生涯、新生趣、新生死」。《新生死學》的副題《生命與關懷》,正是上述諸課題的核心價值與競爭力。

 

        不同於長期沿用講授的「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與「生死教育、生死輔導、生死關懷、生死管理四大專業」之內容,《新生死學》更多參考「解決問題導向學習」(PBL)的精神,用一個個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的小問題,去激發學生哲理思考能力。例如我在論及死亡體驗時寫道:「一般而言,人際關係的有無,可視為究竟是死亡體驗亦或死亡現象的判準,畢竟死亡現象大多事不關己。此中心理狀態繫於『關懷』,關懷包含『關心』與『照顧』兩部分。後者直接及於對象,無論相干與否;前者……僅止於在乎,但於在乎對象會出現失落感受,……我視之為死亡體驗。相對便屬似有若無身外之事的死亡現象……」現代人在處理悲傷失落情緒時有可能過與不及,有必要就事論事加以反思,盡量執中道而行。畢竟世事無常,面對生死就必須學會放下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