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學思憶往 69 :碩士專班




    199195年我因工作需要,去政大企管所上科技管理研究班,花了三年半時間,自費十一萬元,修完MBA所需整套四十四學分,卻沒有機會取得學位,僅獲頒結業證書,但仍然深感值回票價,且與有榮焉。不發學位的理由是未辦入學筆試,於法不合;但我當年是以檢覈甄選方式入學,一百二十五人僅錄取三十,競爭激烈。八年後政策出現大轉變與大開放,在一位有遠見的教育部長林清江積極推動下,「碩士在職進修專班」像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到處開設。那時剛成立兩年的南華生死所躬逢其盛,立即設立專班,在幾乎沒有宣傳的情況下,首屆於一百八十名競爭者中錄取三十名。由於上課在嘉義,利用週六下午至週日下午排課,同學們每週由東南西北聚集在中部,不久便培養出同舟共濟的革命情感,而這正是我對在政大學習期間,最難以忘懷的美好經驗。

    碩士專班屬於新興在職進修管道,一開始便每年替國內新增七千名碩士,為成人教育「終身學習」的理想踏出了一大步。由於在各校歸進修推廣部門管理,完全運用研究所碩士班現有資源,且由教學單位自負盈虧,只要生源不斷,學校穩賺不賠。其最大吸引力來自學位授予,以在職教師為例,投資兩年辛苦進修,畢業後年資可連升四級,每月薪資多領四、五千元,何樂而不為?但撇開實質效益不談,從個人體驗反思,我認為彌足珍貴的還是「在職進修」的「綜效」,包括與時俱進、學以致用、人際關係等等,都不是讀正規班一步一腳印可以企及的。其中尤以人際關係最為難得,猶記政大企管所設立的「企業家班」,只錄取副總經理以上人士,簡直就是「老闆俱樂部」,對各行各業的互通有無,創造出無限可能的契機。退一步看,中年當學生的經歷更是終身難忘。

    我曾教過三家在職專班:南華生死所、銘傳教育所、中央哲學所;後者為兼任,奇怪的是該所從未招滿過,或與修業三年的限制有關。其中南華的生源最多元,在先修的學分班當中,從二十七歲的年輕護士到七十二歲的退休國小校長都有;第一屆入學者,尚包括未來的消防署長,他們都不畏生死,定時「出生入死」來校上課。至於銘傳的專班生來源則相對穩定單純,主要為中小學校長、主任及老師;有時甚至會糾眾報考,既是同事又成同學。教育所對各校教職員誘因不小,我們從臺北班擴充至桃園班,還曾經有兩屆馬祖連江班,目前則包括金門班。這些老師們大多三、四十歲,以女性居多,算得上我的下一代。我不曾生養子女,跟她們交流溝通,無形中增添不少代際瞭解。甚至有一年當上班導師,還曾為三位女老師的終身大事操心過,直到她們都順利出嫁,才覺得踏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