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學思憶往 65 :從常識到智慧




    我念人格心理學,讀到性格或個性決定了一個人的潛能和限制;反身而誠,發覺此言不虛。我這個人不算拘謹,卻顯得處處拘泥,有時甚至會陷入所謂「強迫症」,待人處事彷彿「非如此不可」才安心,其實正是不安全感的焦慮所導致。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自己如此鍾情於「獨抒性靈」的寫作風格與人生境界,因為我做不到;雖不能至,遂心嚮往之。性靈書寫在於信手拈來,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無過與不及,純屬自然流露。照說小品文寫作對此最為適當貼切,當代小品文大家周作人認為,文章以五百至千言最佳,我自忖有此能耐,亦深有同感,乃朝此多予嘗試。近年心有所得發為文字,抒情五百足矣,說理則以千字文為限。然而一旦決定篇幅大小,拘泥毛病便隨之油生,以至文章皆以三段呈現,看似段落分明,反倒難以隨興所至、揮灑自如,不免感到悵然。

    我的框架式書寫,對自己而言至少便於把握,寫慣了以為讀者也吃這一套;沒想到《從常識到智慧》出版後,卻在對岸大陸踢到鐵板,得到「矯情」二字的嚴厲評語。這部書雖然勉強算是我的另一部人生哲理作品,形式上卻不似小品,而歸散文或雜文;由於受到叢書編輯的要求,每篇皆在兩千字上下,如此一來勢必要計劃寫作,而非信手拈來。正是因為各章篇幅較我所習慣的多了一倍,所以寫來不免更講究,也顯得更拘泥。該書副題為《生活8×5》,分別對生活的「感受、領略、執著、沉淪、規範、態度、關係、開展」八方面向,各列出五個題目加以闡述;八五四十,每篇兩千,全書八萬字正符所需。由於列為叢書之一,並非單獨立論;且該叢書性質僅限於「心理學、醫學、輔導、教育、社工等各領域」,沒有我所熟悉的哲理方面,只好從善如流,盡力而為。

    《從常識到智慧》是我自訂的主題,一方面反映出我對波普「常識」哲學的認同,另一方面也希望彰顯哲學愛好「智慧」的特性;從常識走向智慧,雖然可以通過知識的漸修,卻不能就此劃地自限,而必須有所頓悟,從而達於海闊天空之境。這個過程以青原惟信禪師說得最為傳神:「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其中「知識」二字,指的就是「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生到學校求知學習,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把既有的常識之見,逐漸轉化為智慧觀解,活學活用於生活之中。長期以來,寫書目的無不是想把我所觀解到的「愛智慧見」推己及人,用以助人「安身立命、了生脫死」。如此「大智教化」的理想,即使有些矯情刻意,卻真正是我由衷所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