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面向:向 死
「向死而生」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創見,2015年被資訊界名人李開復借來用於出版他的抗癌著作《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他在後記中寫道:「癌症惠賜的死亡學分教會我懂得感激,『不再對每一天習以為常』……。與死亡擦肩而過,讓我明白那些習以為常的情誼,往往是生命的空氣和水,看似平常卻無比重要,我再也不會輕忽。」他罹癌時僅五十一歲,經歷一年半載的治療大致痊癒,從而更懂得感恩惜福積德,樂於將下半輩子親近人群而遠離世俗。如今他已年近耳順,從中年逐漸入老,相信「以病為師」會令他格外珍惜人生。作為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李開復的身心歷程的確是老病學的優良教材。
在我近年持續筆耕以宣揚大智教、人生教的過程中,共出版六部著作,它們皆可視為不斷地「接著講」,建構老病學便屬最新嘗試。本網誌多少有些夫子自道、現身說法的味道,因為老病在身正是最真實的處境,大可採用自己的生命敘事跟別人的智慧之見交相為用。作為老病學靈性面向的基本課題,以「向死而生」的本體論銜接上「由死觀生」的認識論以及「輕死重生」的價值論,適足以全方位呈現一套「生老病死應用哲學」,說與有緣人聽。面對生老病死的態度見仁見智,像我只想活到七十六歲;未料2018年電影「十年日本」竟預言十年後要推廣「七五終老計畫」,以自願安樂死來減輕政府負擔,構想值得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