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3日 星期三

老病學 18




靈性面向:中 

    袁中郎是明代文學家「公安三袁」的代表,寫作風格標舉「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深為後世林語堂所推崇。其實中郎的寫作風格與生命情調緊密相連、彼此呼應,像他擔任江南富裕大縣的縣令,別人求之不得,他卻去之後快,理由就是不願「媚俗」。人是社會動物,隨俗成長無可厚非,但是過了中場就必須自我貞定,尋回個人本真,否則便會隨波逐流,不知所終。當代哲學家陳鼓應在《道家的人文精神》中說:「生命哲學的重大課題即以主體為思考的中心,儒家過分強調外在的禮儀規範,常常使得道德離開生命、離開主體。儒道對話的意義正在於把儒家『主體之非中心化』的趨向移回主體生命。」誠哉斯言。

    華人老病學不同於西方死亡學,屬於應用哲學而非社會科學;基於「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的理念,向中老年華人提供「儒道融通」的心理建設和精神武裝。對中年人而言,「中產中隱」是最理想的生活型態。「中隱」之道為白居易所創,有詩為證:「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不勞心與力,又免飢與寒。……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這是道家獨善其身思想的體現,必須年過半百再浮上檯面。畢竟人生下半場的最終目的乃是「讓人生的終點歸零」,而這正是一本推廣自然葬的日本書名,反映出對於「是非成敗轉頭空」的深切體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