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面向:合 群
傳統思想不止講「五倫」,還提出「八目」以次第落實人格發展;其以「修身」為本,向上開展「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理想。但這是兩千五、六百年前孔子時代的產物,當時指的是諸侯國與周天下,可以藉週遊列國實現之,如今則完全不是同一回事。身處後現代多元社會,我主張在「齊家」之上另立「合群」一目,以示「關心社會、參與社群」的重要。社會即指群體,社會學傳入中國首先被翻譯成「群學」,其實恰到好處。老病學關注中老年生活,而中年和老年的分野往往就是退休;入老離退雖然可樂享年金及各種優待福利,但一方面卻也可能被社會逐漸邊緣化,讓身心受到雙重影響。
《老,自在》對此有一針見血的描述:「綜觀今日社會的生活體系,……『老年』總是處於邊緣裡曖昧不明的生活領域。在『青春崇拜』的社會潮流下,許多老人只能模仿年輕人的生活樣態而存在,……猛然回頭瞥見自己一身落寞,只能慨嘆前塵不勝唏噓。」讀來不免悲哀,但是又何奈?然而「此念是煩惱,轉念即菩提」,一念之間或可改變許多事。老來通過自我貞定重新「合群」而非「離群」,也許得以延緩身心退化。合群可以重回職場,或參與社群,包括各種社團活動。管理學家杜拉克觀察作為第三部門的社會性組織時,發現志工團體是一大人力資源,其中又以中老年人居多。至於當上「高年級實習生」,更屬難能可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