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老病學 19




靈性面向:孤 

    儒道二家思想皆歸現世主義,不談生前死後之種種;就生死學而言,最高境界即為「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但從老病學觀之,現代人在死前的老病纏身階段其實問題重重,必須懂得自行化解。美國社會學者克里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中提到:「人類最偉大的成就往往也帶來最艱鉅的挑戰……,長壽也不例外。……這意味著今時今日一對配偶或伴侶中常常會有一個會比另一個要長壽……,面臨孤獨一人的情形。……獨自面對老年也意味著需要學習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人生其他階段可能是簡單而平凡的事,……當老年而變得虛弱時,可能會變得難以應付。」困境當前如何自處?養兒防老絕非最佳選項。

    老病學主張孤獨不等於寂寞;寂寞是落單後的苦痛,孤獨卻可以創造獨處之樂,關鍵實繫於一念之間。入老生活首先要確認求人不如求己,配偶作為老伴總有先走後走;先走算是幸運,後走也不能懷憂喪志,善用社會資源或為解套途徑。像目前就有社區教育學會結合老人自助團體、學習團體、時間銀行、實踐社群等理念,去推動老人自助學習團體。以社區力量主動出擊關愛獨居老人固然是好,但選擇住進安養機構而非在家孤寂死也屬重大決定。當然住養老機構應量力而為,但總比一心想望子女照顧來得務實。無奈此一觀念及風氣在國內始終未開,有待老病學積極倡議,以期達到移風易俗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