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老病學 17




靈性面向:性 

    我嘗試用萬字論述初步建構老病學並非標新立異,而是對生死學與生命教育的擴充及深化。生死學由西方死亡學和中國生命學有機地組成,並自後者中開創出生死學的核心價值與競爭力。生命學的特性乃是「心性體認本位」,此亦為老病學所認同和提倡;在進入靈性面向之際,更益顯心性體認的重要。靈性即是精神性,屬於較高層與更深層的神識,而與心理活動不同。西方人一論及靈性很容易聯想到宗教信仰方面的事物,然而華人大多不信教,反倒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儒家是一套人生哲理與實踐,對穩定社會有所助益;但安頓人心就需要融入道家思想,方能進退及收放自如。「儒道融通」正是老病學性靈面向的理想境界。

    我自耳順之年持續發展大智教化論述以擴充深化生命教育,如今拈出老病學主要針對中老年人而發。大智教化的中心旨趣乃是儒道融通的人生信念,用以取代宗教信仰的位置,更可反諷地視之為擬似宗教的「大智教」或「人生教」。大智教化屬於成人生命教育,跨度為二十至八十歲,天命之年正在中場,生命情調理當由儒家向道家過渡。人過中場開始對老病有感,一生發展也由高原走下坡,不宜再學儒家的積極進取,而應改採道家的消極保守,用以「持盈保泰」。這是從加法人生向減法人生的轉捩,必須清楚自覺,否則容易自怨自艾。減法人生乃是性靈開顯的體現,性靈派作家袁中郎七度辭官正是最佳例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