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生活分為真、善、美、聖四個部分加以討論,只是讓整個討論有所依據。其實生活的這些內在性質,乃是互相滲透、彼此融通為一體的。藉助名相概念對之分析,僅係便於呈現,而非本來如此。總之,我歡迎讀者朋友參閱本網誌,從而激發個人的生活智慧,用以改善本身的生活現狀。但形諸文字只是方便法門,而非不二法門,每個人其實應該嘗試去進行自己的生命書寫。在這方面,佛教帶給我某些啟示。有道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狗子也有佛性」,聞之頓覺「佛」的境界較為貼近人的生活。相形之下,基督宗教傳達「神」的旨意與啟示,包括祂是創造主,其餘為受造物;以及人立身行道、待人處事的目的,皆用以敬拜上主等。但是人不可以僭越為神,祂永遠是獨一無二、高高在上的,這無形間使「神」的境界遠離了人的生活。
基督宗教將世界判成兩橛,分成神聖與世俗,或者天國與人間;它不但構成教義的內容,也具體化為教團組織的性質。宗教團體作為教義的代言與代表,使其居於神人之間,很自然地就具有崇高的地位。在政教合一的歐洲中世紀,一國君王登基,要得到羅馬教廷的同意與祝福;其他生活細節,率皆不離教會,這也包括結婚與離婚。看西方宮廷電影,我最感興趣的人物即是英王亨利八世。此人粗魯不文,性好漁色;但武功顯赫,充滿霸氣。他一生先後擁有六位王后,其中四人被他送上斷頭臺;他跟第一任王后離異時,教廷不允,於是乾脆決裂,自立門戶,這便是現在的英國國教,在臺灣稱作「聖公會」。早年我就住在聖公會總部附近的巷子內,經常到教堂吃餅乾、喝牛奶;它是我接觸到的第一個西方教會組織,沒想到還有這麼一段背景故事。
聖公會對中國歷史的變革,也曾有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據說孫中山孩童時期初信洋教、上西學、剪辮子、取名「逸仙」等,都是受到聖公會辦的學校老師所指引,地點在夏威夷,當時他只有十一歲。事實上,基督教會對人類文明的正負面作用,比我們所想像的更為深遠。我曾讀到現代科學於西方世界的形成與發展,跟教會的支持與鼓勵淵源深厚。中世紀教會堅守神聖與世俗二分的誡命,認為科學家在人間鑽研宇宙真理,有助於世人瞭解上主創造萬物的奧秘與大德大能。換言之,科學研究有助於揭示神的旨意,但不能觸及神人關係與教會權威,否則會遭宗教審判。主張太陽而非地球作為宇宙中心的哥白尼,著作被查禁三百年,伽利略則被軟禁到老死,這些都是碰觸到宗教禁忌的下場!看來神聖與世俗的壁壘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其來有自、源遠流長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