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太高職學美術設計,大專念服裝設計,現在搞飾品及珠寶設計,平日以寫字畫畫、逛街買衣飾,以及蒐羅古玩瓶罐等藝術品為樂。為了讓家裏的字畫和擺設更突出搶眼,她甚至在客廳和飯廳,安裝多盞投射亮光的杯燈,使人一進門就像進入畫廊那樣。好在她只是偶爾打開燈、泡壺茶、放著音樂,悠閒地欣賞把玩一番,否則成天亮起整排的燈,電費可就吃不消了。生活裏有幾分藝術氣質的確不錯,但我真的不是在這方面有氣質的人;甚至可以說,我整個人都沒有什麼起眼像樣的氣質,連衣服都穿不出體面,這正是太太對我的評價,也是她徹底放棄要改造我的外型的原因。結婚三十二年,老實說,我真的無法達到她在欣賞藝術美一般深厚的功力,但我已學會去欣賞她在欣賞藝術美的那份生活美,而我同時也在努力開創屬於自己的生活美,並且盡量融入一些藝術美的元素。
西方人探索的美主要即指藝術美,因此美學又稱藝術哲學。藝術作品依其形式可分為空間藝術、時間藝術和綜合藝術;空間藝術指不受時間之流影響的作品,包括雕塑、繪畫、建築三者;時間藝術的欣賞必須考量先後關聯,包括音樂、文學、舞蹈三者;而結合時空特性的藝術則有戲劇和電影,後者便經常被稱作「第八藝術」。對這八種藝術形式,我或多或少也都有所親近,其中一度對電影深深著迷;而實際參與過的,則是文學創作和戲劇表演。三十二歲結婚前,我連續寫了十三年的散文體日記,且經常寫詩;其後為了養家活口,便無以為繼,如今僅偶爾寫點哲理散文。而粉墨登場則是跟著同學瞎起鬨,上臺去跑跑龍套而已,但真的是一段段難忘的經驗。大學時參加學校的話劇社與京劇社,還曾經應社區之邀,在新莊大街上搭棚唱戲,真是好不熱鬧!
說起藝術欣賞,我曾經教過「文學賞析」與「中國美學」的課,但自己卻不怎麼在行。雖然我外出開車時,總是把收聽廣播節目設定在古典音樂電臺上,卻只能說是附庸風雅湊熱鬧,根本未登大雅之堂,談不上任何門道。唯一對之下過幾番工夫的藝術形式,只有電影一端。當初為了想寫影評,著實找了一些文獻來研究;雖然也試著寫過幾篇,並沒什麼水準可言。後來我進入《電視周刊》當影劇記者,一共寫了三年採訪稿,同時還參與電視臺綜藝與社教節目的製作,甚至還當過一季兒童節目的助理主持人;這時候,過去的演戲及寫稿經驗,就多少有些幫助。廣義地說,我這輩子的確涉足過一些藝術創作形式,但不曾開創出美感境界;至於欣賞方面,也顯得膚淺且乏善可陳。不過我的心靈深處,仍不時聽到美的呼喚,也許它就在最不經意的地方等待著我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