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可以用完美當遠景、作願景,如此或能「取法乎上,得之其中」;但是理想主義者不能衝過頭,變成完美主義者,那樣反而害人害己。完美即屬萬事萬物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至善」;理想主義正應該「止於至善」,完美主義卻需要先放下完美,回歸理想。用成績做比方,理想主義是從考試及格處開始努力,循序漸進,更上層樓,止於至善;完美主義則認為零分與一百分之間沒有其他選擇餘地,天下有這種事嗎?在現實生活裏,這種人根本活不下去。我念高中時,有一名剛考上文化大學哲學系的早熟女作家,竟然選擇投海解脫。她最後一本著作首頁赫然出現九個大字:「人生不是完美便是零」,如此還有活下去的空間嗎?我也曾經迷惘而厭世過,但好在我有一種不甚完美的優柔寡斷毛病,對如何死得痛快猶豫不決,終於從那道夾縫中擠了出來,從此平平凡凡活到現在。
「至善」只能想像不能實現,一旦實現將是惡夢一場。銘傳老校長包德明演講時照例以一句話作結尾,然後大家歡聲雷動而散會;她老人家的名言乃是:「祝大家要什麼就有什麼!」仔細想想,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過久了難免無聊。但是有天報載美國一名大學生發明一種懶人冰箱,坐在沙發上用遙控器一按,罐裝啤酒就會自動彈射出來,讓不想起身的人接個正著,看來想圖方便的人還真不少。不過要是真的任何事物都不缺,生活還有什麼值得奮鬥的?有人發現,退休的人若是生活沒有寄託,反而容易生病甚至早死;再想起早先瑞典的國民所得排名全球第二時,自殺率好像也是第二,這表示上述發現應該有幾分真確性。活得太好不算幸福,活得有理想、有奮鬥目標,並且有可能達成,那才是值得一過的生活。
生活的本質有一部分是「善」,而用「止於至善」作為自我期許無疑是對的,但這並未說明理想目標為何,我想理當因人而異。我建議朋友先確立在「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之間,自己的人格特質與生命情調到底偏向那一方?二者都應當去努力實現,只是輕重緩急不同而已。像我取前者為目標,則採高標準盡力而為,行有餘力再考慮後者;而有些人拿後者為目標,就必須先達到前者的最低要求,然後全力投身於主目標。至於「獨善其身」及「兼善天下」的內容,正是「修身、齊家、合群、治國、入世」等一系生活開展階段,儒家還進一步把它標幟為「內聖」與「外王」的工夫。在我看來,儒家要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沉重的憂患意識容易讓人吃不消而退卻;這個時候就需要美的事物來滋潤心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