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兩所大學校長的已故傳播學者趙寧,年輕時喜歡寫雜文、畫漫畫、作打油詩;他有一篇散文題為〈人生何處不桃源〉,還曾經拿到各大學去演講。我覺得此題目甚具意境,令我深自嚮往去尋訪生命裏的桃花源,並且期望能夠流連於生活美之中。半百之後,我的人生與心境都起了很大的轉變;一則是開始服老,並且意識到應該珍惜今後的每一刻;另一則是日漸豁達,從學問的生命步入生命的學問、從我註六經走向六經註我。面對明年正式入老,我考慮實施一套「五年計畫」,對六十五至七十歲的生趣閒賞,做出全方位的自我安頓,一步一腳印,後面的事就暫時不去想了。以前曾聽說股市大亨黃任中生前為交代後事,每五年改寫一次遺囑,以便將財產分配給眾多紅粉知己;只是到他去世時早已負債累累,根本沒有什麼可分的了。
生活美是說我們可以把生活經營得具有美感,也可以說是用一種審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半百以前從未反思至此,如今則嘗試以後者為依歸。我自忖生命情調屬於追求「真」勝於「善」與「美」,所以選擇念哲學系而非文學系。其實哲學中也有詩情的一面,我卻走向邏輯的一面,研究起科學哲學來了。過去大抵就是在這方領域裏打轉,五十前後為了寫生死學與生命教育的教科書,用心去思考牟宗三先生所言「生命的學問」之奧義,頓然豁然開朗,從此奠定此後的為學與寫作基調:文以載道、我手寫我心。此處之「道」並非抽象掛空的理論,而是踏實生活的途徑。我的確是想過立言以不朽,但那只是希望內在精神得以高瞻遠矚,而非對外在名利的汲營追求,不然我早就去找機會到處演講、拼命寫流行文章了。
用審美眼光去看待生活周遭事物,使我對宗教與信仰有著深一層的體認與多方面的接納。我家在臺北士林夜市附近,平日最喜歡留連之處,就是老街內的媽祖廟「慈諴宮」。媽祖是中土沿岸的海神,馬祖和澳門皆以其為名。這位生於宋代、二十八歲便離開人間的天上聖母林默娘,被後世尊奉為母儀天下的偉大神明,這正是民俗信仰最富於人性、最有人情味的地方。民俗信仰重世俗而輕神聖,這是跟宗教信仰最大不同之處。有天我自香煙繚繞的廟宇中,隨手取得符籙兩張,攜至教室,希望貼上以鎮室驅邪,同學們竟為之譁然,似覺我對神聖物品之不敬。但我很早就對道教畫符甚感興趣,並將之視為藝術品蒐羅;無論它是否真能驅邪避魔,但貼在室內一角,總會帶給我某種神秘的美感,但願別人也能分享這份美感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