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會或許不能將人送上宗教法庭審判,但仍舊有能力去影響立法與執法。像美國如此先進和尊重信仰與人身自由的國家,一旦碰上選舉,便會引發一些極具爭議性的話題,讓人們看見正反雙方相互較勁的無所不用其極。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爭論與衝突,便來自支持墮胎與反對墮胎兩大陣營,他們分別以「生命自決」與「生命神聖」為訴求;其中前者強調女人有權決定生產與否,後者則主張胎兒生存的權利不可侵犯。「生命神聖」的觀點以天主教支持最力,不過臺灣畢竟還是受儒家人生信念主導、佛道雜糅民俗信仰流行的華人社會,墮胎比例仍居高不下。我們沒有神聖與世俗世界截然二分的想法,反倒是在世間將人分為聖、賢、才、智、平、庸、愚、劣八等,教導後人要學做聖賢,發揚才智,不然就會陷入等而下之的困境。
神聖與世俗的分判,與其指向真實世界,不如反映人格境界;聖人與凡俗之人終究有差,但差別心卻可能激勵人們超凡入聖。聖人就是功業偉大、人格崇高的人。天主教一向有封聖傳統,耶穌的門徒固然多出聖人,後世重要學者亦有入籍者。輔大哲學系以研究「士林哲學」為主,我剛入學時還鬧了個笑話,問道輔大位在新莊而非士林,為何稱「士林哲學」?後來才知道這是「經院哲學」的雅稱。士林哲學以中世紀哲學家聖多瑪斯的思想為依歸,多瑪斯即是高中課本上提到的阿奎那;他四十九歲便去世,但因被封為聖人而不朽。當代也有為教廷冊封的聖人,德蕾莎修女即屬之。西方的聖人仍由神聖教會所管轄,中國的聖人過去亦有為皇室賦與封號,但更多由民間所推崇者;孔子、關公、媽祖固為聖,華陀、杜甫也得以聖名而永垂不朽,此或能帶給人們「有為者亦若是」的鼓舞。
追求德行崇高的聖人境界,屬於儒家式的自我實現;道家並不作此想,老子甚至主張「絕聖棄智」,以回歸自然率真。生活在今日,「聖人」之說不免高遠,還有用以指謂不願隨俗、不近情理的負面意義。平心而言,身處現今世事渾濁的社會中,以成聖成賢自我期許,格外有其崇高意義與理想價值。過去身居高位的人即是世道表率,後來一度有學生竟連獲頒「總統獎」都覺得不是滋味,便知這真是個價值錯亂的時代與社會。記得我考大學時的作文題為「曾文正公云:『風俗之厚薄奚自乎?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嚮。』試申其義。」我知此「一二人」係指在位者,乃根據「上樑不正下樑歪」的道理大肆發揮,竟深獲考官青睞,四十分得了三十六分,靠著作文佳績如願考取大學進入哲學系。而大學之道,不就是反躬自省「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的成長歷程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