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知識分子的理想與信念,我把「超凡入聖」視為現代人通過生活智慧的指引,達到人生極致的途徑。在我看來,凡聖之分主要並非針對外在身分條件,而是指向內心理想境界。一個人可能貌似平凡,但是內心充滿聖潔;而非外表道貌岸然,內心污穢不堪。現代人受教育的機會均等,所以擁有起碼的立足點平等;但是到頭來究竟誰能夠跑得遠、跳得高,就看個人努力了。「超凡入聖」理當是「循序漸進、更上層樓、止於至善」的標竿,讓人人都能夠在內心裏劃出一塊神聖領土、種下一片崇高理想,然後去開發它、實現它。凡心意味人生在世維繫基本生活的一般見識,聖人則象徵不斷努力改善生活可以達到的最高境界。聖人境界不一定要儒家的,也可以是道家的,或者佛教、基督教的等等,雖然道家不喜歡做聖人。
我把「超凡入聖」列為人生理想進路,並無意宣揚要大家學做宗教聖人,其實聖人還有倫理性與藝術性諸方面的;如今關公、媽祖無疑是宗教性聖人,但孔子、孟子卻屬倫理性聖人,而華陀、杜甫則分別因醫術和詩作稱聖,以尊敬其達於登峰造極之境。現代人固然不必也不可能個個登峰造極,但「取法乎上」仍有積極意義。為師多年,我一向不太在乎學生成績;但學生唯一關心的事情,似乎只有成績。因為學業成績既是同儕間一較高下的結果,也是未來事業發展的依據,所以沒有一個年輕人敢忽視它。其實不止學生掛心成績,近年連大學教師也不敢怠慢;這包括學生給老師打的教學評量成績、系所主管給的考績,以及老師自評的分數。整個評量的目的,則是為了滿足教育部政策;由於官方以此取捨鉅額的經費補助,學校、系所及老師只好斤斤計較了。
說到對成績斤斤計較,我就想起多年前一段報載的新聞。有回一著名女校學生在二樓教室倚窗讀書,不慎跌落地面;這原本是件意外事件,卻被報紙捕風捉影寫成自殺未遂。為何想不開?據說該生自小學至高中功課絕佳,每次都拿第一名;不料上了明星高中後,竟在一次月考中大意失荊州,考了個第二,頓時引為奇恥大辱,終日鬱鬱寡歡,而有但求解脫之舉。試想「高處不勝寒」,年年拿第一的學生,沒有更高的奮鬥目標,只剩下盡量努力以保有冠軍身分,這豈非捨本逐末?此一例證正反映出理想主義與完美主義之差別;追求第一是實現理想,拼命保住第一則屬完美觀念作祟,二者不可不辨。超凡入聖的理想實踐,理當是漸入佳境,而非一頭鑽進雲深不知處。聖人之所以稀罕才配稱聖,其他的「剩人」則用以烘托聖人,以為表率;「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又何必自苦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