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聖:聖人世界



中國自從西漢武帝聽信臣下董仲舒的建議,罷百家獨尊儒術,至今兩千一百年,人們便一直生活在儒家的價值系統中。而在上世紀初科舉制度廢除前,讀書人以儒家經典為根據,參加科舉考試以為官,也有一千兩百年左右的歷史。中國教育史上,長期存在著考試引導教學的現象;孩童啟蒙讀書,即以未來榮登金榜後在朝當官為鵠的。當然也有仕途不順或不屑此道者,選擇走上學者道路,努力著書立說,以期揚名後世。中國舊學又稱「國學」,國學雖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學為主。經學即儒家經典中的傳統思想,歷數千年而不衰;用現今眼光看,儒家思想便代表了中國正統的、主流的、官方的哲學,其餘都不足恃。在這種情況下,儒家觀點幾乎得以全面影響世人立身行道的價值標準;尤其是宋、元、明、清諸代,讀書人多以天下興亡為己任,遂產生規範世間的理想。

儒家學者用以規範世間的作法,乃是通過禮樂教化,讓世人學習仿效理想人格,人人都該學作聖人。成為聖人必須講究方法,格物、致知屬外爍方法,誠意、正心則為內斂方法。王陽明因為格竹子未能悟道反而生病,就另闢途徑,終於拈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道理,反身而誠,無向外馳求之誤。問題是反身而誠容易陷入主觀自視、一廂情願;王陽明文治武功皆高明,一旦內斂仍舊得以知行合一;其他泛泛之輩未經外爍工夫,貿然以「心即理」為內斂所得,見到滿街都是聖人,遂以為天下已經大治,可就誤人誤己了。我的看法是:讀書人應該把握理想,但不能太過於追求完美,否則容易為自己的信念所蒙蔽。這畢竟不是一個沒有缺陷的聖人世界,如果人人皆為聖人,如此完美的世界自然無需改善,生活也就失去奮發向上的意義了。

理想的聖人世界是大同世界,是彼此謙讓的世界,是其樂融融的世界。古典寓言小說《鏡花緣》之中有一個君子國,人們購物不是認為該少付,而是拼命搶著多付錢,深怕對方吃虧;如此「利他」的社會雖令人嘖嘖稱奇,卻是理想主義知識分子心之所嚮,社會主義大同世界即屬構想之一。我們都讀過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些都是現代人心中的失樂園景象,雖然不切實際,卻又無限嚮往。聖人世界是儒家的夢土,對我而言,它在心中佔有一小部分;另外較大的部分,則屬道家真人世界;結合二者,即成我所謂的「知識分子生活家」理想人生境界。謹守儒家式知識分子,容易被憂患意識壓垮;光做道家式生活家,又可能變得閒雲野鶴,不知所終。在現代華人社會的日常生活中,唯有儒道融通,方能安身立命,有為有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