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真理在自然及應用科學方面較易得到共識,於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則經常出現不一而足的情況,只好讓多元觀點並陳。用科學哲學的術語講,自然科學是「單一典範前後取代」,社會科學為「多元典範並列消長」,而不屬於科學的人文學則眾聲喧嘩,也就沒有典範可言。自然、社會、人文學術三分的用法來自英美傳統,其中社會科學在議題上具人文性,在研究方法上則模仿自然科學的量化途徑,以探索客觀真理;不過近年質性方法亦逐漸佔有一席之地,藉著向人文精神靠攏,以追求主觀真理。但無論是量化還是質性研究,都算是經驗性研究,因為必須盡量接觸研究對象。相較之下,像文學、哲學之類的人文研究,主要採用文本分析及思辨方法,也就不屬於經驗性的科學研究了。科學要求認定真偽事實,至於區別是非、善惡、對錯、好壞、美醜等,則歸為價值判斷。
事實認定和價值判斷並不能夠一刀切,但還是呈現出具有兩極的光譜式關係。我上課時經常以講桌上擺的茶杯為例子加以說明:「這是杯子」即為真、「這是碗」乃係假,是真是假一經觀察立見分明;但我說「這是好杯子」代表它耐熱不會破,別人說「這不是好杯子」代表它既廉價又難看,此乃不同調的價值判斷。由此可見,事實認定與價值判斷可以針對同一個對象,而在不同層面加以說明或詮釋。事實大致能夠找到真確性,平白直述地說明即可;價值多少帶有主觀成分,需要進一步發掘意義加以詮釋,否則難以溝通瞭解。現今人們喜拿科學真理當作價值判斷的標竿,雖不致緣木求魚,卻容易產生偏差;畢竟事情的真假與評價的好惡,不能看作同一水平的事情。我建議在討論一件事之前,先確定自己是站在那一個層次;莫把事實當價值看,反之亦然,如是方能彰顯出生活的智慧。
進一步看,事實雖然有真有假,但並非永恒不變;改變來自觀察上的突破,或是人心不斷激發的創意。最有名的例子發生於物理學。十七、八世紀牛頓提出絶對時空的概念,並且能夠用數學推導及實驗觀測,人們乃視之為科學真理;至二十世紀愛因斯坦構想出相對時空,同樣可以演算和觀測。是後者對而前者錯、後者取代前者了嗎?也不盡然,因為牛頓的理論至今仍然適用,但只限於地球及太陽系;愛因斯坦的理論則修正擴充了牛頓學說,更適用於對整個宇宙的考察。另一個例子發生在本世紀,2006年冥王星正式被國際天文組織自九大行星中除名,淪為次等小行星。九變成八,事實有了改變,背後牽涉到複雜的科學說明和論證,但是人們還是習慣講九大行星。阿姆斯壯登月後,並未發現嫦娥和玉兔,但卻益發顯示出神話的可愛與可貴。這才是事實與價值的分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