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本質之為「真」,乃是要我們「還其本來面目」;亦即發掘事理要把握真實的經驗,待人處事要啟動真誠的性情。經驗的真為西方哲學所強調,由此導出實在論,相信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實實在在的世界中;性情的真為中國哲學所發揚,尤其是莊子思想,指點人們看破是非、善惡、名利、生死,走向反璞歸真,也就是與自然之道融為一體的「真人」境界。現代人尤其無法參透生死,於是到處追求養生方法、長壽秘訣,結果變得終日惶惶不安。其實這些都沒有必要,我們只需退一步想,就有機會照見生命本真。很多事情在一念之間都得以迎刃而解;不一定是解決,也可能是解消,也就是把問題抛開,不再去想它。像死亡便屬無解的問題;人未死才會去想死的問題,死了則沒法想。這類問題正如去想如何「專心睡覺」一樣無聊,因為想睡好覺必須放下心,想太多反倒睡不著了。
用現代眼光來看,發現「生命本真」,其實就是去找出如何豁達的途徑。人生不如意者雖不至於十之八九,但必定有個十之五六,也就是一半一半。執著的人往往把不如意之處放大檢查,結果反而會患得患失;而豁達的人卻懂得擱下這些不如己意的現實狀況,在另一半的理想範圍裏去盡情發揮。講到這裏,我就想提醒朋友,應學會去分辨理想主義跟完美主義;也就是說,人不能沒有希望,但不能過度期望,否則難免失望,甚至產生絶望。不知道是不是我多心或誤判,我總覺得政治人物和演藝人員因屬公眾人物,往往必須戴著一張無形的公眾面具以示人;但是久戴卻忘記摘下,或者已經摘不下來,總予人一種看似親切的疏離感。用昆德拉的話講,公眾人物就是在「媚俗」;而一旦媚俗,希望活在別人的掌聲與注目中,就逐漸遮蔽生命本真了。
有回跟一位宗教學者飲茶聊天,他的創造力強,著作等身,加上生員遍布,影響各方,正處於事業顛峰;但那天他卻表示,年過半百就該退居二線,讓年輕人去打頭陣了。我聞之頓時有種醍醐灌頂的清涼感,乃謂這話真是深得我心。學者的事業與人生,應當是著書立說,讓精神不朽;而非在群眾裏、在官場上,做一些媚俗的事情。在這方面,我很慶幸自己長期從事教育工作,講的內容多半是人生哲理與生命教育之類議題,與生命本真還有一絲呼應之處。年歲日長,我愈不在意表達我的真性情,此即「我之所以為我」的生命本真。每個人都可以走一條澹泊寧靜、豁達清朗的人生道路,對於阻擋在前面的橫逆險阻,心想著「道不同,不相為謀」,繞過去不就是了,還計較些什麼呢?如今自願退休將屆四載,不忮不求,自得其樂,不亦快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