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果來自真心,不真必難行善;真與善相互為用,生活便得以向上提昇,至少也能避免向下沉淪。近年我在認知的真與實踐的善之外,更體會出生活處處充滿著美與和諧;而對真善美有所把握後,就可能超凡入聖。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善就代表良好、成全、圓滿的狀態,行善即是去追求和創造善的可能,其最高境界為「止於至善」。說到生活本質中的「善」,幾乎隨處可見;奉茶是善心茶,納涼有善心椅,遮風避雨有善心亭、善心傘,博愛座則屬善心座。臺灣的宗教活動除了法會巡神外,最常發現的便是民俗信仰中的布施行善;這雖然受到佛教的鼓舞,但骨子裏仍屬儒家的道德實踐。儒家嚮往「與天地合其德」,落實為倫常關係的安頓;但是把它作道家式的解釋,就指向「反璞歸真」以回歸自然。不過我在這兒想跟大家介紹一種西方觀點,也就是基督宗教的看法,尤其是天主教。
我在輔仁大學一共讀了十年書,進的是與天主教淵源深厚的哲學系,從學士、碩士念到博士。因為念完碩士去當了兩年兵、做了三年事,我在輔大的學習時期前後跨越十五年,從二十歲到三十五歲,佔去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學習成長黃金時代。在這期間,我不斷沐浴在天主的光照下,雖然未能因此而信教,卻對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有著相當深刻的體會與把握。記得在讀哲學系的時候,幾乎所有西方哲學課程,都由學識淵博、待人敦厚的老神父來任教,他們不是外省人便是外國人,各種鄉音聽起來雖然有些吃力,卻無礙於我們貼近「聖美善真」。我記得教形上學的比利時老神父葛慕藺,講到激動處整副假牙就會脫口而出,他也會神奇地迅速托住並送回口中,沒事般地繼續讓我們「與天地合其德」,以體認天主作為「善的臨在」,並不時為我們這些「愛智之徒」提供光明的啟示。
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英國國教等,也有人加上摩門教,但不算統一教。他們的共通點是相信一位獨一無二的上主真神,是祂創造了萬有,並且通過啟示讓世人知曉一切;信仰就是得道,而「道」便來自上主的話語。「啟示」可解釋為「上主開口說話,我們聽到了」,但還是有人充耳不聞,或是真的沒聽到;於是上主進一步用神蹟顯示其大德,包括讓耶穌降臨成為人子,在世間走一遭,此即「道成人身」。耶穌現身,以及後來傳播神的旨意的教會組織,或是基督徒以自身聞道行善做出見證,這一切都屬於「善的臨在」,也就是神性在人間的充盈與開顯,與佛教「法喜充滿」的意境相仿。當時我們曾經質疑,為什麼有了善卻還出現惡,神父乃苦口婆心地解釋給我們聽:惡並不存在,它只是指善的不足、不夠充分罷了。這種「惡是善之匱乏」的道理,令我終身受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