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禮儀服務專業的應運而生,乃是相當晚近的事情;勞動部及內政部分別頒授「喪禮服務技術士證」和「禮儀師證書」,歷史僅有十幾年,這使得一門古老行業在很短時間內脫胎換骨成為新興專業。不過必須說明的是,這些證書的取得門檻並不算高,更重要一點是尚未具備排他性,也就是說沒有證書照樣可以入行。如此一來在其他專業人士眼中便顯得不甚到位,充其量只能算是「半專業」。由於新生死學在發展過程中跟殯葬互動較多,淵源也較深,因此秉持有容乃大原則,肯定它已稱得上是另外一門「助人專業」,只不過轉型過程還在進行而已。「專業化」的要求來自西方,美國殯葬業由防腐技術起家,偏重「殮—殯—葬」產業價值鏈的首尾兩項,專業人員稱為「喪葬指導師」,中間殯儀那一塊則多交由宗教人士處理,彼此充分配合,為亡者的後事劃上完美的圓。
由於老父在美國去世,洋邦的喪葬殯儀服務我至少有一次機會從頭到尾接觸與觀察,不由得心生敬佩。因為人家的專業服務既能做到鉅細靡遺,更難能可貴的是恰到好處。將禮儀服務視為殯葬活動的主要及核心部分,算是大陸以外所有華人生活圈的特色;港澳臺不用說,連星馬地區都不例外,唯獨大陸主張無神論而一切從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主張用宗教儀式辦喪事,但多少還是保留了一些儒家慎終追遠的精神。尤其是家人團聚為長輩送終,活動的多樣有時超乎人們想像。記得有回我去重慶參訪殯儀館,見禮廳旁邊擺了許多麻將桌,原來是給守靈的親友相聚娛樂一番。我笑稱若不打麻將不妨唱卡拉OK,館方竟說可以考慮,同時提供夜消,讓消費者賓至如歸。這等於是在創造業績並且作口碑,把殯儀館打造成親朋好友難得相聚的社交場所,說來也是一絕。
認真想來,喪禮處理的是亡者,服務對象卻是生者;既然如此,大可順水推舟將之打造成文化創意產業。這話我說過起碼有十年之久,直至最近總算聽到有人附和了。殯葬活動無論如何都深具文化底蘊,「文化」係指「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的全部」,可分為「觀念、制度、器物」三層次。像華人圈即以儒家慎終追遠思想為考量,從而設計出一整套行禮如儀的繁文縟節,再加上各式各樣的穿戴、棺槨、墓園等,以反映出亡者的地位。此於過去帝制時代有階層之分尚無可厚非,如今現代化都市化之下的市井小民一旦作古,大可採取道家式的簡化淨化作為,縱浪大化,反璞歸真,讓自己和家人都無後顧之憂,豈不快哉?新生死學在我的建構下,很想向殯葬業者由衷建言,希望他們為無宗教信仰者設計簡化淨化的流程、打造專屬的海葬船,同時盡可能宣傳環保自然葬,如此功德無量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