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生命學 03:技 術

 


 

面對「技術」此一概念,許多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恐怕就是各式各樣的家電與通訊產品,連我也不例外。在我們的社會裏,「技術」往往被說成跟「科學」連在一道,因此大家慣常說「科技」,連政府部門都有「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其前身則為「科技部」。「科技」究竟是科學還是技術的成分居多?此一問題其實肇端於將二者連用所產生的概念混淆;像過去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再擴充為科技大學,不免令人莫衷一是。國內普設的科技大學其實是技術職業教育之下的技術大學,與大陸極少且頂尖的「科學技術大學」不能相提並論。在我看來,「科技」二字連用所遭逢的問題其實很像「生死」二字組合,後者主要想表達「死」,卻用「生」去稀釋它,以免被人嫌棄。「科技」希望用科學去支撐技術,在專家眼中看來與事實並不符。

 

西方國家在上世紀後期為考察科學與技術的社會作用,同時防止弊端發生,乃應運而生「科學技術學」;此一新興學科的批判性及後現代意識極強,到頭來終於引發「科學大戰」。雖然人文社會學者一度敗下陣來,但是他們通過「科技史—科技哲學—科技社會學」三位一體的研究進路,盡量還原歷史與社會真相,發現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並非同源,而且目的也不一樣。這點其實早在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對於知識的分類便可看出端倪。他心目中的「科學」代表的是「真知」,而「技術」則反映出「實用」;前者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後者則為經世濟民。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曾撰有七大卷《中國科學技術史》,臺灣譯為《中國科技與文明》,表示十五世紀以前的中國科技冠於全球,但仔細看那些都是技術成果,跟西方以哲學為基礎的科學真理無關。

 

由於十七世紀「科學革命」以後的技術成果,大多可以通過科學表述而記錄與呈現,近三百年人們不免認為是科學引領技術往前行,直到半世紀前美國國防部提出一項計畫,去審查當時武器系統究竟有幾分科學和技術的貢獻,結果意外發現技術佔了九成,科學僅提供一分。這點表明的是技術本身其實自成一格,雖然不免要運用數學演算和科學推理,但其中仍有很大區別。例如一般人所說的「理工科」,理與工其實有著不同的知識與教育系統,不宜完全混為一談。回頭來看,科技產品利用厚生經世濟民,大幅改善了現代人的生活型態,甚至可以說人們離開科技就無法生活。但科技應用仍有其極限,新生死學較為關注的是醫藥科技足以診治難症甚至延年益壽,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像維持生命跡象卻未保生命品質,造成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苟延殘喘困局,必須防範於未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