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科學與技術的聯結,一般人大多心存科學引領創新技術的迷思,雖有部分道理,卻不見得正確,這點在醫療技術的發展上尤其明顯。醫療以人為本,有療效就是王道;但療效多為經驗積累下的「知其然」,直到相當晚近才在生命科學的探索下之「知其所以然」。以西醫為例,古早的投藥治病只算內科,至於今天的外科到了近代仍跟屠宰業若即若離,人體解剖的前身正是動物支解。而生命科學的發展大約比物質科學晚了近兩百年,直到顯微鏡普及、細菌學出現,再加上演化論問世,才算有了比較完整的圖象。至於現代醫學及其教育的有效實施,差不多已是二十世紀的事情。換言之,如今人們習以為常的現代西醫制度,歷史也不過一百多年;而生活在華人世界的百姓,受到中醫造福影響則長達兩千年。為什麼中醫被視為「不科學」,卻有那麼多人相信它利用它,道理值得深思。
中醫在民國初年以不科學為由被禁,直到兩岸分治才被整合至西醫內而逐漸恢復生機;至今雖不若西醫流行,卻得以用「傳統醫學」名義設置於大型醫院內單獨成科。從技術史的角度看,中西醫背後對生命現象所預設的假定可謂大異其趣,甚至不可共量。簡單地說,中醫的身體觀屬於有機論,身體的小宇宙是隨著自然的大宇宙同步運行作用,人體跟四時五行有著神祕的互動,必須搞懂整體大局方能有效投藥診治。而西醫的身體觀則反映機械論,尤其是笛卡兒的「身心二元論」,把人的身體視為上緊發條便會產生動作的機器,壞了可以修理替換,無法修理便報廢。如今醫學入門教科書皆強調本身為「笛卡兒式」科學技術,在西醫眼中,死亡乃是上帝的事情,無關科學,這也是為什麼當科學家創立死亡學卻長期遭受忽視的原因。
現代醫學在科學與技術雙重發展的帶領下,大幅走向精密分工的體制,往往讓病患及家屬見樹不見林而莫可適從。這種情形我相當感同身受,不單是作為患者在看診時會顧此失彼,耗費資源,更多體驗實來自在大型醫學中心擔任近兩年志工的所見所聞。由於醫學中心設備齊全、資源豐厚,加上有名醫坐鎮,於是不單都會居民習慣前往求診,連鄉間病患也蜂擁而至,造成人滿為患。看見病房一床難求,患者躺滿急診室走廊的情景,讓我百感交集,遂不免對現代醫學將人「醫療化」以致「非人化」產生質疑。尤其當我某回被送入手術房,看見成群患者整齊排列等待處理,不禁悲從中來。或許是我有太多不必要的情感作祟,畢竟高齡社會老病纏身的患者日增,醫院必須通過有效的資源分配和組織管理方能發揮最大效益,但這點好處躺在病床上往往想不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