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關懷學 03:社 工

 


 

作為關懷助人專業的社工人員正式職稱為「社會工作師」,要求社工系畢業方能報考。社工系以社會學為基礎,但不等於社會系;早年輔大社會系下設社工組,後者與時俱進終於獨立為社工系。社工人員作用甚大,在社會各角落都看得見他們的身影;地方政府設有專門職位,相關機構也成立專業部門或單位。像我有四年獲聘為一公立區域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主事單位正是社工室。後來到一家醫學中心擔任近兩年志工,同樣受社工室指導。平心而論,我對社會工作所知甚少,但是醫倫委員和志工服務都必須定期開會或研習,有機會直接觀察社工部門的運作,以及接受專業人員的授課講習,多少也補充一些所知不足。此外近年因為政府在推動老人長照制度,將社區資源導入居家照護,護理師、社工師甚至心理師連袂走進社區與家庭的機會大增,百姓遂能充分感受他們的專業精神。

 

我初入醫院當志工,分配的是走動式服務,不需要太多特殊技能,有顆持之以恆的愛心和耐心便已足夠,社工人員僅負責督導而已。後來進一步接受安寧志工訓練,就直接在社工專業的指引下,進行小心謹慎的臨床服務。畢竟病患已進入臨終階段,不能有任何工作上的閃失;像我們為患者洗澡,必須極其注意以免骨折,因為癌細胞很容易轉移至骨骼。凡此種種,讓我在安寧病房內深刻體驗到「四全照顧」的真諦;其中「全人、全家、全程」固不待言,「全隊」所包括的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師,再加上志工,可謂陣容堅強,責任重大。不過由於安寧療護係由健保給付,也列為大型醫院評鑑項目,終究還是由醫師當家主導;少數醫院設置「緩和醫療科」,大多仍歸「家庭醫學科」。但無論如何,安寧療護還是要讓病患覺得「賓至如歸」甚至「視死如歸」才算到位。

 

根據我有限的經驗發現,社工師和心理師所受訓練的內容以及執行專業的作法,有許多類似甚至重疊之處,彼此差異可能就在服務範圍與著眼用心之處有所不同而已。臺灣的輔導諮商與社會工作的專業活動大致上模仿美國,美國在上世紀五零年代特別將三門社會科學學科另行劃歸為「行為科學」,以示其研究焦點在人的行為;它們分別是關注個體的心理學、關注群體的社會學,以及關注族群的人類學。依此觀之,諮商及臨床心理師的服務項目多針對解決個人心理及行為適應問題,而社會工作師則必須面對政策下或社區中的群體處境尋求解決之道,例如推動長照和關照遊民皆屬之。總之,在此等既繁忙且疏離的社會中,心理師與社工師兩大助人專業都在默默耕耘,以提供有效的關懷服務。新生死學不但給予高度肯定,更樂於積極對話,或許可以通過哲學諮商的平臺促成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