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關懷學 05:教 團

 


 

宗教或民俗團體從事關懷個人及社會的活動在國內十分普及,即所謂「行善」,可視為慈善事業;但除非他們創辦專業機構例如學校、醫院、安寧院等,否則稱不上專業。事實上長期以來都有人嘗試通過立法,為教內人士賦予「宗教師」的榮銜,但一部〈宗教團體法〉足足躺了二十年,而另行提案的〈宗教基本法〉亦胎死腹中。一切仍停留在原點,卻讓社會上的宗教亂象幾乎淪為無法可管。作為新生死學的推手,我提倡反諷的、擬似宗教的「大智教」或「人生教」,主要是希望為不信教的人提供另類選項,讓他們從古今中外聖賢才智的大智大慧中找到「自信」,從而自我貞定安身與了生之道。華人世界不像世界其他地方,絕大多數人都不信教乃是常態,因為我們有著將儒家價值觀內化的人生信念;大智教之所以也稱作人生教,即希望通過儒道融通的修養工夫,使人生臻於圓滿。

 

人生教屬於自家本事,教人以「獨善」的修養工夫;若想「兼濟」加入教團或政團皆無不可,但宜避免陷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窘境。教團和政團所從事的都是組織性活動,但政團有〈政黨法〉可管,教團卻始終逍遙法外;因為教內人士認為自己屬於神聖世界,非世俗法規足以納管。此乃似是而非之論,畢竟宗教的神聖並不能保證教士一定神聖,他們有時更會藉機披上神聖外衣而犯下世俗罪惡。金獎電影「驚爆焦點」揭發千餘神父性侵兒童,以及《西藏生死書》的活佛作者被控告性侵官司纏身至死等例證,都反映出神聖團體也有必要接受世俗法治,以免讓信眾身心受到宰制與傷害。不過儘管教團自行其是有可能滋生弊端,卻也不能一筆抹殺教團行善濟世的努力。像國內有宗教背景的學校和醫院不在少數,我的母校輔仁大學便屬其一。

 

在臺灣以生死關懷為志業的教團,最為人所知曉的便是慈濟;它創辦兩所大學以及三座醫院,並擁有電視臺,都具有相當口碑,至於在全球各地行善更不在話下。事實上大家經常耳聞的「志業」、「志工」等語彙正出自慈濟,「志工」之前叫「義工」,在教團「歡喜做,甘願受」的精神感召下,逐漸帶動起一股社會清流和風氣。本世紀初〈志願服務法〉頒布施行後,志工服務有了法源依據,更能有效地將關懷愛心散布在人間。如今志工隨處可見,多少拜教團積極將之普及推廣之賜。教團的關懷善行雖然算不上專業,但也不受行規約束,反而更有利於施展愛心,深入到社會各角落。對此我舉雙手贊成並豎指為讚,但仍要表明新生死學的基本立場與理想,亦即「美育化宗教」。蔡元培清楚看出教團跟政團一樣黨同伐異,當教團一旦有門派之分,分別心便會取代愛心而予主導了。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生命學 05:照 護

 


 

回想起來我算是小病不斷大病不常的人,總共有四次住院經驗,期間除了醫師巡房打個照面寒暄幾句外,最常見到的就是護理人員。護理師較醫師相對親切,但也得依體制規定照表操作,有時顯得不近人情。想起有一回住院,頭晚半夜被喚醒量血壓,問其何必如此,答以大夜換班必須重新收集數據資料以便次日手術參考,在我看來卻不啻擾人清夢。除此之外我對護理人員還是備感親近,一來是因為母親年輕時曾擔任軍護,身著軍裝配上准尉階章的英姿,是我心目中永恆的回憶。其次則為偶然機緣下曾在三所護專任教生死學,對護生辛勞十分敬佩;而且我因為使用護校圖書撰寫教授升等論文獲得通過,更是感恩。我是國內極少數研究護理哲學的專家,有幸得到護理學者的肯定,甚至受邀給博士生講課。

 

我的升等論著《護理學哲學——一項科學學與女性學的科際研究》出版於1996年,次年初四十三歲順利升上正教授,教研生涯從此無後顧之憂。回顧我的升等代表作,受惠於護理專業文獻,令我發現護理學同時具有健康科學與女性主義的交織屬性,從而由其中醞釀出一套獨樹一幟且彌足珍貴的核心價值,此即「關懷」,而與醫療所體現的「療癒」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現代人多有上診所或醫院看病的經驗,診間基本配置醫護人員各一,一旦住院,醫護也會定時出現。但是這套治療模式並非自古皆然,護理人員進入醫療體制成為標準人力,一來是教育水平提昇的產物,二來也是前輩積極爭取權益的結果。例如過去護理人力大多為護校畢業的「護士」,受教僅到高職;如今全面提昇至專科以上,授證皆稱「護理師」,無疑已登專業人員行列。

 

我的論著以科學學和女性學交互探索為內容,在多達三百種外文文獻中,發現西方早已把護理學提昇至「護理科學」層級,更不忘通過女性主義的視角,將之定性為無與倫比的「陰性科學」助人專業。畢竟在全球範圍內,護理人力中女性仍佔九成以上;先進國家男性護師雖多,一時卻扭轉不了患者和家屬的刻板印象。護理人員身為女性對病患從事關心與照顧工作,並非社會歧視,而是自古已然。「護理」在西方最古老的意涵,便是母親對家人無微不至的照應,後來受到天主教修女會照顧在外旅人的影響而發揚光大,最終則由南丁格爾秉持宗教精神在克里米亞戰場上發揮專業功能,才算奠定她在衛生保健醫療照護領域的地位。護理對「關懷」的重視,也為教育學者所認同;後者發展出關懷倫理學,回頭對護理專業賦權增能。本此我遂將「生命」與「關懷」並列為新生死學核心價值。

 

2023年4月20日 星期四

關懷學 04:禮 儀

 


 

說起禮儀服務專業的應運而生,乃是相當晚近的事情;勞動部及內政部分別頒授「喪禮服務技術士證」和「禮儀師證書」,歷史僅有十幾年,這使得一門古老行業在很短時間內脫胎換骨成為新興專業。不過必須說明的是,這些證書的取得門檻並不算高,更重要一點是尚未具備排他性,也就是說沒有證書照樣可以入行。如此一來在其他專業人士眼中便顯得不甚到位,充其量只能算是「半專業」。由於新生死學在發展過程中跟殯葬互動較多,淵源也較深,因此秉持有容乃大原則,肯定它已稱得上是另外一門「助人專業」,只不過轉型過程還在進行而已。「專業化」的要求來自西方,美國殯葬業由防腐技術起家,偏重「殮葬」產業價值鏈的首尾兩項,專業人員稱為「喪葬指導師」,中間殯儀那一塊則多交由宗教人士處理,彼此充分配合,為亡者的後事劃上完美的圓。

 

由於老父在美國去世,洋邦的喪葬殯儀服務我至少有一次機會從頭到尾接觸與觀察,不由得心生敬佩。因為人家的專業服務既能做到鉅細靡遺,更難能可貴的是恰到好處。將禮儀服務視為殯葬活動的主要及核心部分,算是大陸以外所有華人生活圈的特色;港澳臺不用說,連星馬地區都不例外,唯獨大陸主張無神論而一切從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主張用宗教儀式辦喪事,但多少還是保留了一些儒家慎終追遠的精神。尤其是家人團聚為長輩送終,活動的多樣有時超乎人們想像。記得有回我去重慶參訪殯儀館,見禮廳旁邊擺了許多麻將桌,原來是給守靈的親友相聚娛樂一番。我笑稱若不打麻將不妨唱卡拉OK,館方竟說可以考慮,同時提供夜消,讓消費者賓至如歸。這等於是在創造業績並且作口碑,把殯儀館打造成親朋好友難得相聚的社交場所,說來也是一絕。

 

認真想來,喪禮處理的是亡者,服務對象卻是生者;既然如此,大可順水推舟將之打造成文化創意產業。這話我說過起碼有十年之久,直至最近總算聽到有人附和了。殯葬活動無論如何都深具文化底蘊,「文化」係指「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的全部」,可分為「觀念、制度、器物」三層次。像華人圈即以儒家慎終追遠思想為考量,從而設計出一整套行禮如儀的繁文縟節,再加上各式各樣的穿戴、棺槨、墓園等,以反映出亡者的地位。此於過去帝制時代有階層之分尚無可厚非,如今現代化都市化之下的市井小民一旦作古,大可採取道家式的簡化淨化作為,縱浪大化,反璞歸真,讓自己和家人都無後顧之憂,豈不快哉?新生死學在我的建構下,很想向殯葬業者由衷建言,希望他們為無宗教信仰者設計簡化淨化的流程、打造專屬的海葬船,同時盡可能宣傳環保自然葬,如此功德無量矣。

 

2023年4月17日 星期一

生命學 04:醫 療

 


 

說到科學與技術的聯結,一般人大多心存科學引領創新技術的迷思,雖有部分道理,卻不見得正確,這點在醫療技術的發展上尤其明顯。醫療以人為本,有療效就是王道;但療效多為經驗積累下的「知其然」,直到相當晚近才在生命科學的探索下之「知其所以然」。以西醫為例,古早的投藥治病只算內科,至於今天的外科到了近代仍跟屠宰業若即若離,人體解剖的前身正是動物支解。而生命科學的發展大約比物質科學晚了近兩百年,直到顯微鏡普及、細菌學出現,再加上演化論問世,才算有了比較完整的圖象。至於現代醫學及其教育的有效實施,差不多已是二十世紀的事情。換言之,如今人們習以為常的現代西醫制度,歷史也不過一百多年;而生活在華人世界的百姓,受到中醫造福影響則長達兩千年。為什麼中醫被視為「不科學」,卻有那麼多人相信它利用它,道理值得深思。

 

中醫在民國初年以不科學為由被禁,直到兩岸分治才被整合至西醫內而逐漸恢復生機;至今雖不若西醫流行,卻得以用「傳統醫學」名義設置於大型醫院內單獨成科。從技術史的角度看,中西醫背後對生命現象所預設的假定可謂大異其趣,甚至不可共量。簡單地說,中醫的身體觀屬於有機論,身體的小宇宙是隨著自然的大宇宙同步運行作用,人體跟四時五行有著神祕的互動,必須搞懂整體大局方能有效投藥診治。而西醫的身體觀則反映機械論,尤其是笛卡兒的「身心二元論」,把人的身體視為上緊發條便會產生動作的機器,壞了可以修理替換,無法修理便報廢。如今醫學入門教科書皆強調本身為「笛卡兒式」科學技術,在西醫眼中,死亡乃是上帝的事情,無關科學,這也是為什麼當科學家創立死亡學卻長期遭受忽視的原因。

 

現代醫學在科學與技術雙重發展的帶領下,大幅走向精密分工的體制,往往讓病患及家屬見樹不見林而莫可適從。這種情形我相當感同身受,不單是作為患者在看診時會顧此失彼,耗費資源,更多體驗實來自在大型醫學中心擔任近兩年志工的所見所聞。由於醫學中心設備齊全、資源豐厚,加上有名醫坐鎮,於是不單都會居民習慣前往求診,連鄉間病患也蜂擁而至,造成人滿為患。看見病房一床難求,患者躺滿急診室走廊的情景,讓我百感交集,遂不免對現代醫學將人「醫療化」以致「非人化」產生質疑。尤其當我某回被送入手術房,看見成群患者整齊排列等待處理,不禁悲從中來。或許是我有太多不必要的情感作祟,畢竟高齡社會老病纏身的患者日增,醫院必須通過有效的資源分配和組織管理方能發揮最大效益,但這點好處躺在病床上往往想不到。

 

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關懷學 03:社 工

 


 

作為關懷助人專業的社工人員正式職稱為「社會工作師」,要求社工系畢業方能報考。社工系以社會學為基礎,但不等於社會系;早年輔大社會系下設社工組,後者與時俱進終於獨立為社工系。社工人員作用甚大,在社會各角落都看得見他們的身影;地方政府設有專門職位,相關機構也成立專業部門或單位。像我有四年獲聘為一公立區域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主事單位正是社工室。後來到一家醫學中心擔任近兩年志工,同樣受社工室指導。平心而論,我對社會工作所知甚少,但是醫倫委員和志工服務都必須定期開會或研習,有機會直接觀察社工部門的運作,以及接受專業人員的授課講習,多少也補充一些所知不足。此外近年因為政府在推動老人長照制度,將社區資源導入居家照護,護理師、社工師甚至心理師連袂走進社區與家庭的機會大增,百姓遂能充分感受他們的專業精神。

 

我初入醫院當志工,分配的是走動式服務,不需要太多特殊技能,有顆持之以恆的愛心和耐心便已足夠,社工人員僅負責督導而已。後來進一步接受安寧志工訓練,就直接在社工專業的指引下,進行小心謹慎的臨床服務。畢竟病患已進入臨終階段,不能有任何工作上的閃失;像我們為患者洗澡,必須極其注意以免骨折,因為癌細胞很容易轉移至骨骼。凡此種種,讓我在安寧病房內深刻體驗到「四全照顧」的真諦;其中「全人、全家、全程」固不待言,「全隊」所包括的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宗教師,再加上志工,可謂陣容堅強,責任重大。不過由於安寧療護係由健保給付,也列為大型醫院評鑑項目,終究還是由醫師當家主導;少數醫院設置「緩和醫療科」,大多仍歸「家庭醫學科」。但無論如何,安寧療護還是要讓病患覺得「賓至如歸」甚至「視死如歸」才算到位。

 

根據我有限的經驗發現,社工師和心理師所受訓練的內容以及執行專業的作法,有許多類似甚至重疊之處,彼此差異可能就在服務範圍與著眼用心之處有所不同而已。臺灣的輔導諮商與社會工作的專業活動大致上模仿美國,美國在上世紀五零年代特別將三門社會科學學科另行劃歸為「行為科學」,以示其研究焦點在人的行為;它們分別是關注個體的心理學、關注群體的社會學,以及關注族群的人類學。依此觀之,諮商及臨床心理師的服務項目多針對解決個人心理及行為適應問題,而社會工作師則必須面對政策下或社區中的群體處境尋求解決之道,例如推動長照和關照遊民皆屬之。總之,在此等既繁忙且疏離的社會中,心理師與社工師兩大助人專業都在默默耕耘,以提供有效的關懷服務。新生死學不但給予高度肯定,更樂於積極對話,或許可以通過哲學諮商的平臺促成之。

 

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生命學 03:技 術

 


 

面對「技術」此一概念,許多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恐怕就是各式各樣的家電與通訊產品,連我也不例外。在我們的社會裏,「技術」往往被說成跟「科學」連在一道,因此大家慣常說「科技」,連政府部門都有「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其前身則為「科技部」。「科技」究竟是科學還是技術的成分居多?此一問題其實肇端於將二者連用所產生的概念混淆;像過去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再擴充為科技大學,不免令人莫衷一是。國內普設的科技大學其實是技術職業教育之下的技術大學,與大陸極少且頂尖的「科學技術大學」不能相提並論。在我看來,「科技」二字連用所遭逢的問題其實很像「生死」二字組合,後者主要想表達「死」,卻用「生」去稀釋它,以免被人嫌棄。「科技」希望用科學去支撐技術,在專家眼中看來與事實並不符。

 

西方國家在上世紀後期為考察科學與技術的社會作用,同時防止弊端發生,乃應運而生「科學技術學」;此一新興學科的批判性及後現代意識極強,到頭來終於引發「科學大戰」。雖然人文社會學者一度敗下陣來,但是他們通過「科技史—科技哲學—科技社會學」三位一體的研究進路,盡量還原歷史與社會真相,發現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並非同源,而且目的也不一樣。這點其實早在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對於知識的分類便可看出端倪。他心目中的「科學」代表的是「真知」,而「技術」則反映出「實用」;前者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後者則為經世濟民。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曾撰有七大卷《中國科學技術史》,臺灣譯為《中國科技與文明》,表示十五世紀以前的中國科技冠於全球,但仔細看那些都是技術成果,跟西方以哲學為基礎的科學真理無關。

 

由於十七世紀「科學革命」以後的技術成果,大多可以通過科學表述而記錄與呈現,近三百年人們不免認為是科學引領技術往前行,直到半世紀前美國國防部提出一項計畫,去審查當時武器系統究竟有幾分科學和技術的貢獻,結果意外發現技術佔了九成,科學僅提供一分。這點表明的是技術本身其實自成一格,雖然不免要運用數學演算和科學推理,但其中仍有很大區別。例如一般人所說的「理工科」,理與工其實有著不同的知識與教育系統,不宜完全混為一談。回頭來看,科技產品利用厚生經世濟民,大幅改善了現代人的生活型態,甚至可以說人們離開科技就無法生活。但科技應用仍有其極限,新生死學較為關注的是醫藥科技足以診治難症甚至延年益壽,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像維持生命跡象卻未保生命品質,造成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苟延殘喘困局,必須防範於未然。

 

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關懷學 02:諮 商

 


 

「諮商」與「輔導」經常相提並論,二者也可視為相同專業;像國內專業團體稱「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由其所推動的專業證書則名為「諮商心理師」及「臨床心理師」。此二者都必須具備碩士資格方能報考,比同類型的助人專業「社會工作師」要求更高。我在考大學時除哲學系之外也考慮過心理系,因為高中時讀了一些心理書,從而發現精神分析直指人心的深不可測。當然那時我對哲學和心理學都是外行,但知道心理學相當晚近才從哲學分出,距我考大學還不足一百年。無奈心理系劃歸醫農為主的丙組,跟我報考的文科乙組相去甚遠;不過還是有機會沾上邊,因為教育心理系在乙組。當年只有師大和輔大有此系,我不想當公費生,就把輔大教心系填在哲學系前面;不料繳卷前隨手擦掉一題六分數學題,結果以五分之差與教心系失之交臂。

 

哲學系頭一年必修心理學,念些「精神、心靈、意識、行為」等課題,感覺上比哲學的「地、水、火、風」有意思得多,乃下決心轉往教心系,又因為審查時國文差一分而落空。雖然二度與之差肩而過,且我還另選生物系為輔系,卻仍未忘情於心理學,就跑到對面大樓去選課。但教心系並非心理系,開課多屬應用心理學,遂讓我有緣接觸到人格、變態以及輔導諮商等課題,為我自己的顛倒夢想疑難雜症尋求解藥和出困之路。輔大教心系後來兩度改名為應用心理系及心理系,也從文學院劃歸理工學院又到社會科學院。至於我仍鍥而不舍由出困到出國,真的去美國讀了一學期心理系,卻又因為夜長夢多而放棄,半途而廢無功而返,在傳播界當小記者混了幾年,到頭來還是重拾哲學書本考取博士班,所幸四年下來順利學成,從此任教至今。

 

三十五歲那年進銘傳商專當副教授並兼行政職,整天在校任教和上班。當時全校皆為女生,教師中博士不多,長官看我有高學位遂找我當兼職輔導教師,為小女生開示解惑。當年輔導工作尚未有專業證照,且學生輔導也是教師職責之一,我遂以僅有的一些相關常識濫竽充數兩年,倒也可堪勝任。後來學校想擢升我為輔導中心主任,我自知力有所不逮,不能再外行充內行便主動告一段落。不久專業制度實施,有一落日條款規定當過兩年輔導主任可直接報考心理師,思及不免悵然。更妙的事還在後頭,為因應大學評鑑,我一度當上銘傳社會科學院院長,下轄教育心理系後改為諮商心理系,主任很誠懇邀請我去教「生死學概論」。想我大半輩子哲學生涯還真的跟心理諮商結下不解之緣,何不順勢在建構新生死學之際,將哲學諮商融入其中多所發揮呢?

 

2023年4月3日 星期一

生命學 02:科 學

 


 

「後科學」的提法是用後現代主義精神,去批判科學主義唯科學的偏見,從而將科學的視野放大、屬性深化。這是一套相當艱難的理想作法,主要是因為面對科學的強勢,後現代主義顯得相對不足且力不從心。後者畢竟始自文學藝術創作領域,雖然在主張顛覆傳統的作用上令人耳目一新,然而一旦碰到科學活動,卻很容易踢到鐵板;1996年所發生的「索克爾事件」以及背後的「科學大戰」,便大幅傷害到後現代陣營。事件發生前的九零年代,科學家對一些批評他們的人文社會學者漸感不滿,遂對之冠以「學術左派」之名加以撻伐,終於釀成一場筆鋒上的「科學大戰」。後來出現一名別有居心的物理學者索克爾,大量套用後現代術語寫了一篇科學詐文,投稿至對方陣營竟被刊出,引起整個學界譏諷後現代學圈的無知,重重打擊了科學批評團體的氣勢。

 

           「科學大戰」的緣起,是兩名自然科學學者於1994年共同出版《高級迷信》一書,去反對「學術左派及其對科學的責難」,雙方各執一辭互不相讓,直到「索克爾事件」爆發才暫時分出高下。但這整個對峙過程,其實只反映出人文社會領域和自然科學領域長期以來互不瞭解缺乏對話的遺憾。正本清源地看,人類知識領域自從十七世紀「科學革命」以後開始分化,便逐漸形成專門和專業主義。此等知識分工所帶來的本位主義及門戶之見,導致高等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大多成為見樹不見林的「一曲之士」,也因此才有上世紀七零年代美國各大學開始推行「通識教育」以亡羊補牢。通識教育在臺灣於1984年正式啟動,最初目的是讓念科學技術的學生,有系統地涉足人文藝術及社會課題,反之亦然。但是多年實施下來不免流於形式主義,學校在避重就輕下逐漸失去原有初衷。

 

自然、社會、人文三大知識領域的劃分,只算方便法門而非不二法門;尤其走進二十一世紀,跨學科甚至跨領域的教學與研究逐漸流行,無形中也破除掉不少門戶之見。像生死學、生命教育、生命倫理學所面對的複雜問題,都必須尋求不同學科背景的人彼此對話,集思廣益,共商對策。新生死學秉持「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加以建構,至少涉及生命科學、健康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人文學等各領域的知識,但最終仍必須融匯貫通轉化成生死智慧,方能有助於各人安身與了生。我始終認為探索生命奧祕乃是尋找人生意義的第一步,所以在哲學系大二便毅然選生物系為輔系。半世紀前很少會有人如此大膽撈過界,因此全校只有我一人選修,必須隨班上課。我花了三年時間將數理化生等基礎科學一併修過,自我訓練成為科學人文學者至今,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