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27:倫 理

 


 

2020年出版《新生死學》是對已經擁有二十七年歷史的既有生死學之回顧與前瞻,下筆之前反思再三,究竟要寫成教科書還是隨筆,終究還是隨緣流轉寫成後者,以利大智教化。我於2013年提早離退,然後幫一度服務過的南華大學校長龔鵬程去四川成都主持都江堰國學院,又稱岷江書院。那是一所仿效傳統書院而設計的民間教學場所,座落於當地孔廟內,每天在暮鼓晨鐘的氛圍下吃香喝辣,倒也樂在其中。但是民間辦學在大陸必須自力更生,到頭來終於不了了之;不過有此閱歷,令我興起創辦網路虛擬書院的念頭。「大智教化院」在次年應運而生,持續貼文至今已多達數百篇,不下五十萬言,幾乎將我的相關作品全部轉成電子書,無形中擴大了閱讀市場。本書隨興而寫,如今部分以網誌形式呈現。新生死學分知行二端,以生命和關懷為核心價值,本帖即為關懷知行的起手式。

 

我對關懷的正視與重視,來自從事護理哲學研究時,所接觸到的女性主義觀點與立場;其中一派「立場論」堅持女男有別,必須清楚分判,不能混為一談。女性學者發現,此一分別在個體的想法及作法上都有可能出現重大差異,而且從小開始。其中最有名的研究來自哈佛大學教育學者吉利根,他發覺老師郭德堡的兒童道德發展理論有問題,乃通過另類研究提出極具深刻洞察力的結論。簡單地說,郭德堡把兒童當作均質的年齡層,其道德判斷可根據正義倫理觀加以分階段描述。吉利根的創意在於將兒童依性別區分,發現小男生和小女生在作實際選擇時,竟出現巧妙的差異。例如十粒蘋果五人分,男孩傾向依公平原則一人兩粒,女孩則想先瞭解為什麼再決定如何分;倘若有人需要補充養分,多分幾粒亦無妨。此即倫理學中著名的「原則主義」與「脈絡主義」之爭。

 

倫理道德是各民族依其文化所發展出來的日常生活規範,久之便形成各種德行或戒律,例如華人的「四維」、「八德」或西方的「十誡」。既屬規範自當依原則行事,從而發展出原則主義;像生命倫理學及生死學所要求的四大原則:「自主、無傷、增益、公平」,早已寫入衛生保健和醫療照護專業教科書中。有原則可循固然是好,但應避免僵化,同時為見機行事保留一定空間,後者即考慮事情發生的脈絡性。看重原則與考慮脈絡反映出不同類型的倫理學假定,前者稱「正義倫理」,後者為「關懷倫理」;二者其實各有千秋,理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在衛生保健制度的政策制定上,宏觀的資源配置當然應該遵循分配正義原則,但是到了微觀的臨床情境中,因時因地制宜,以及少講理多抒情的作法,或許才是對病患的最佳福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