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6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26:不 朽

 


 

就生死關懷實踐的境界而言,道家甚至佛家都比儒家高妙許多,這是因為祖師爺孔子不喜言死。傅偉勳發現:「宋明理學家們已有跳過孔子談生不談死的偏差,而並談生死的傾向,且更有逐漸建立一種新儒家生死學的思維趨勢。」尤其「明代王陽明……有意建立一種儒家心性體認本位的生死學,……顯然是深受禪宗生死觀與解脫觀影響的結果。」原來近代儒家開始談生論死,竟是受到佛家的影響。至於道家更是早就出現與佛家相互呼應的契機:「在生死問題的哲理探索上,莊子與佛教有不謀而合之處,即當下就宇宙的一切變化無常去看個體的生死,從中發現精神解脫之道。」必須強調的是,我在此主張道家境界高於儒家,主要還是圍繞生死議題而言;儒家自古以「孝」的德行發展出「慎終追遠」喪葬禮儀,到如今卻已僵化成行禮如儀的繁文縟節,早已失去「禮」的真情實義。

 

我曾是臺灣殯葬改革的重要推手之一,負責制定禮儀師修習大專學分的專業課程。「禮儀師」和「喪禮服務技術士」乃是官方頒授證書的正式職稱,率皆圍繞著「禮」而發。精研道家的陳鼓應在《道家的人文精神》一書中指出:「在莊子眼中,儒家講究的是一種外化的禮節,而道家所著意的是禮的內質以及人的真情之流露。……這是說道家超脫禮教之外,儒家則受禮教束縛。……人間社會……有過多的條條框框,禮儀規範有時可以起人文教化的作用,有時則成桎梏人心的樊籬,而儒家所營造的觀念囚牢導致狹隘的人生觀,尤為莊子所不取。」面對此情此景,我在推動殯葬改革時大聲疾呼要「保存孝心、澹然孝行;維繫禮義、簡化禮儀」。重點不在排儒,而是揚道,用道家的無為去收斂儒家的有為。但在我眼中儒家的有為仍有可取之處,此即期待個人自許追求「三不朽」。

 

「三不朽」乃對應於社會倫理實踐而言,立志在人間社會立德、立功、立言,「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當然不是指人生在世要追求三者齊備,而是自忖能否對有可能、有機會發揮之處「盡力而為,適可而止」。在我來說,對前二者自覺力有所不逮,乃嘗試在立言的道路上盡情揮灑,眼前這部隨筆小品便是第三十三種著述。當然我不會妄想儒家聖賢才智式的不朽之道,卻相信以當今數位技術保存資訊的能力,「凡行過者必留下痕跡」,放在網上存於雲端,百年之後仍有可能歷久彌新。果真如此,下筆就不能不慎重其事了。寫到這兒我就想起三十九載教學生涯,其中二十七年教到研究生,有機會擔任論文指導老師。對此我再三叮嚀,論文寫得不到位可以改,但千萬不能抄;一旦抄襲被揭穿,學生和老師都會遺臭百年,對此我能掉以輕心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