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道德一旦發展成規範,人們就必須照著辦,否則會被千夫所指,甚至觸法;像是虐待動物、攀折花木,以及缺乏公德心。道德規範可進一步通過立法以訂立罰則,在一般情況下,許多公共事務及機構大多訂有守則、原則、辦法、規定等,以示要求和約束。但是仔細考察,大大小小的各式規範並非放諸四海皆準,而是依恃各地區民族文化活動發展;例如日本人吃拉麵要大聲吸吮以示夠味,在西方人看來則為不禮貌之舉。何謂「文化」?在西方這是概括「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的全部」,於中土則體現「人文化成」的影響,後者即是通過儒家禮樂教化所安頓的人倫關係。中華文化因為在儒家思想的內化下,早已形成一套獨到的生活型態,與中土以外各民族和國家不盡相同。比方西方人依原則行事而「異中求同」,華人則依「五倫」看情況而定以「同中存異」。
認真想來,儒家「五倫」其實並非完全看情況而定,只不過必須先確認是屬於何等倫常,然後再依規範行事,例如「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屬之。說它是「同中存異」係指同一人得依關係對象維繫倫常,此與西方「異中求同」要求不同的人皆採相同原則行事,的確有所不同,也因此教育學者方志華要將儒家倫常跟關懷倫理作出對比以示共通之處。她發現二者至少有六點不謀而合:「皆以情意作為道德的基礎、皆重視人際的關係脈絡、皆是通過涉身關係以貞定道德人格發展、皆重視發自內在的主觀情意力量、皆重視學習的自由與悅樂、皆在培養道德成熟的性情中人」。凡此種種,至少讓我們看見傳統儒家思想多少能與後現代關懷倫理相互呼應;而我更覺得是為「五倫」注入新材料以及新動力的時機,那便是納入後現代意義下的道家思想。
倫理道德規範長久以來都是通過教育管道以落實,東西方皆然。德育在強調「五育並重」的我國雖居五育之首,實際執行起來仍力有所不逮;尤其教導些儒家式的道德規範效果不彰,久之遂為生命教育所取代。考其原因,或許跟教育方法不到位有關。大陸學者譚維智對此提出另類見解,他於2011年出版《莊子道德教育減法思想研究》,發現「莊子對道德、道德教育的認識與傳統儒家思想截然不同(目前學校道德教育方法是受儒家思想傳統的影響)」,而「莊子思想的價值在於他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性思維」,於是他主張「應該是『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通過減損的方法去除對外物的欲望以及儒家的道德知識、倫理規範對人的影響,放棄對道德功利目的的追求,忘卻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各種是非善惡的記憶,清除文明對於人的心靈的污染,復現人的素樸本性。」的確振聾啟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